誰要從事藝術,誰就必須挖掘出自己的潛力,這才能形成自己的藝術。猶如京劇本來有那么多流派,但解放以后沒有新的流派了,就因為國家一養,所有流派誕生的途徑都封死了,老太爺們整天端著茶缸子一聽便說:“你這兒不對啊,梅先生(梅蘭芳)沒這么唱啊!”除了梅先生,他們似乎誰也不知道了,甚至有人要突破一點,就會遭到眾人的攻擊,為什么啊?是因為沒有那種競爭意識了。以前為什么出了那么多派,是因為唱老生雖然都學譚派,可怎么學也是譚派第二,所以就要有一種突破。馬連良馬派是學譚派的,言菊朋言派是學譚派的,奚嘯伯最早也是學譚派的,但最終都自成一派,才有了這么多派別。可是今天京劇有了這么多派后,京劇界反而誰也不能再出新的流派了,這本身就不正常。因此我覺得藝術必須有新意。正如齊白石提出“學我者生,似我者死”,任何藝術都是這個道理。
(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田連元參加2012年首輪全國“道德模范故事匯”基層巡演活動期間接受采訪時這樣表示,中國藝術報記者喬燕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