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報]“最佳編劇獎”的恢復正當其時
劇本對于一部電影的重要性,已經不言而喻。然而面對產業化剛剛起步的中國電影,以各種方法再三強調劇本的重要性,仍是一項十分迫切的工作。最新的一個努力成果是,從今年第31屆大眾電影百花獎開始,最佳編劇獎的評選將得以恢復。大眾電影百花獎組委會主任康健民在7月3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希望最佳編劇獎的恢復能夠加強對電影劇本創作的重視,同時有效地提升電影劇作家的地位。
隨著電影工業技術的飛速發展,以3D、IMAX為代表的感官盛宴似乎已成為觀眾走進影院的主因,而隱匿于視聽轟炸之后的故事仿佛已不再那么重要。但當你翻開全球電影票房總排行榜時,就會發現排名靠前的電影可能并不具備多么震撼的視聽效果,但一定擁有一個完美的故事——《阿凡達》《泰坦尼克號》《指環王3》《蝙蝠俠前傳2:暗夜騎士》,哪一部不是有著極其扎實的劇本?如今的觀眾的確喜歡看3D,喜歡看IMAX,但前提是影片的故事必須精彩。
作為一名專業的電影從業者,你絕不能小看觀眾的水平,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他們可能沒學過羅伯特·麥基的《故事》,沒讀過悉德·菲爾德的《電影劇本寫作基礎》,但他們能夠清晰地分辨出一部電影的故事講得是否有趣,人物刻畫得是否傳神,然后選擇繼續做你的擁躉或者從此判你“死刑”。因此,中國影協在大眾電影百花獎這樣一個由觀眾評選的電影獎項中恢復最佳編劇獎,其實是在表明一種態度:觀眾是電影的上帝,他們絕對有能力評選出最優秀的電影劇本。
事實上,在3D電影時代,劇本的價值顯得愈發重要。《蘇乞兒》《夢游3D》《樂火男孩》等國產3D電影頻頻遭遇票房滑鐵盧,主因并不是視效做得不好,而是故事講得太差。《阿凡達》即便是2D電影依然很好看,而《雷神》《諸神之怒》這樣的電影即便被華麗的3D視效所包裝,依然只會得到如潮的惡評。所以,在產業蓬勃發展的今天,中國電影比任何時候都需要好編劇和好劇本。
不難發現,國產電影在與好萊塢大片的正面交鋒中屢屢敗下陣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劇本太過糟糕。與好萊塢電影動輒在劇本創作方面砸上數百萬美元不同,在國產電影的預算中,支付給電影編劇的費用總是少得可憐。一些國內投資人每當遭遇票房慘敗或口碑失意時,總是習慣于在導演身上找問題,在演員身上找問題,在技術上找問題,甚至是在宣傳上找問題,而劇本方面存在的問題,卻往往會被他們忽視。然而,如果把特效比作電影的外衣,將導演和表演比作電影的肉身,那么劇本就是電影的靈魂。沒了靈魂,再華麗的肉身與衣服都只是軀殼而已。
2007年到2008年,美國編劇協會發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編劇集體罷工,使美國的影視業幾乎陷入癱瘓,當時就有很多中國編劇不無羨慕地說,你們的待遇都那么好了,還罷工個什么勁兒啊?甚至還有中國編劇表示,在收入微薄的中國編劇界,根本就沒空罷工!這種頗為復雜的心態,恰恰映襯出了中國編劇在影視產業中所處的地位。
在好萊塢,編劇對于一部電影的參與程度是國內編劇所望塵莫及的,他們不僅能夠影響電影制作,也能夠與營銷團隊密切合作——而責任越大,自然權力也就越大、獲益也就越多。好萊塢編劇這種全面的能力是國內很多編劇所欠缺的,后者大多還是習慣于純粹的寫作。國內一些編劇對自身權益、地位的怨言或許因由各不相同,但根本問題還在于其在產業鏈條中未能承擔足夠的責任,這自然導致在最終的利益分配上缺少話語權。
一個大眾電影百花獎的最佳編劇獎,或許很難在短時期內提升中國電影編劇的地位、增強他們的產業參與度,但必定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勵和鼓舞國內電影編劇們的創作熱情——而這種熱情,才是最為可貴的。
(編輯:孫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