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故宮文化帶回家
朝陽下的故宮和筒子河
7月6日,故宮博物院召開媒體通氣會,通報故宮博物院上半年主要工作。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分別從編制《故宮保護總體規劃》、啟動世界文化遺產監測、加強安全防范系統建設、實現文物藏品科學管理、推進文物建筑修繕保養、提升社會公眾服務質量等10個方面,介紹了故宮博物院近期的工作情況。
故宮保護總體規劃實現全面檢測
據單霽翔介紹,故宮博物院啟動《故宮保護總體規劃》編制,通過規劃使故宮的1.1平方公里的用地和將近9000間房屋的使用功能得到清晰明確的界定,使今后保護和利用的方向更加清晰,也使包括文物建筑修繕、陳列展覽、公眾服務能夠更加準確地定位。同時,規劃還將對故宮的周邊環境,例如保護范圍、緩沖區、院外設施等,按照有關法律進行規范。
對故宮世界文化遺產實現有效全面的監測,包括建立故宮世界文化遺產監測中心;建立“故宮世界文化遺產監測信息化平臺”。故宮世界文化遺產監測內容包括文物建筑、室外陳設、植物動物、環境質量、游客動態、安全防范、基礎設施、館藏文物、非古建筑、監測保障10個方面,涵蓋故宮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方方面面。他表示,故宮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木結構古代宮殿建筑群,故宮的文物藏品具有極高的綜合價值,故宮博物院又是接待觀眾任務最為繁重的博物館,因此防火、防盜、防雷、防震、防踩踏等都存在著復雜性和嚴峻性,安全保衛防范任務極其繁重,必須警鐘長鳴,永遠放在各項工作的首位。同時,不斷加強全體員工文物安全教育和文物安全技能培訓。
“經過故宮博物院全院上下的齊心協力,我們首次摸清了家底。故宮博物院的文物藏品清理之后,文物藏品管理轉入研究性質更強的文物信息編目工作,更加著重于藏品的科學化、規范化管理和展示利用,并以開放的姿態,對社會公布《故宮博物院藏品總目》和出版《故宮博物院藏品大系》,這些是文物藏品清理工作的延續和重要成果。目前故宮文物建筑修繕工作已經進入常態化修繕階段,堅持‘先救命后治病的原則’,優先設計、修繕存在嚴重危險隱患的、能產生較大社會影響的、更好發揮社會功能的文物建筑。不但要注重文物建筑的大修,還要注重文物建筑的歲修,注重日常的保養和維護。同時,繼續處理好保護修繕工程與正常開放的矛盾。”單霽翔說,“深入的科學研究,對于故宮文物價值挖掘,文物藏品編目,以及文物藏品征集等工作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通過推進博物館學理論研究和博物館應用技術研究,加強文物藏品的科技保護,保證文物安全。”
暑期活動藝術與科學并重
為豐富中小學生暑假期間的文化生活,讓更多的學生和家長走入故宮博物院、了解故宮豐富的文物藏品,更好地宣傳傳統文化,院方在暑期繼續舉辦“故宮知識講堂”系列活動。
院方介紹,7月27日至8月18日每周五和周六的上午,“故宮知識講堂”將面向小學三年級至初中三年級學生開展“神獸通靈”、“吉獸獻瑞”、“佳果呈祥”、“花木傳情”為主題的講座;延續到暑期后的“文化遺產系列宣傳講座”旨在提高人民群眾對文化遺產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增強全社會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關注和保護文化遺產,面向社會公眾開展《紫禁城的文物醫院》《故宮古建大修》《故宮書畫賞析》《故宮珍寶賞析》《故宮鐘表賞析》《故宮陶瓷賞析》《故宮玉器賞析》《故宮金銀器賞析》《故宮青銅器賞析》等專題講座。
而科學與藝術的并重,一直是故宮博物院教育活動的核心。該系列活動以主題課程、現場講座、實物參觀、主題游戲或比賽為主要形式,并結合講授、展示、參觀、實踐、互動體驗等教學手段,以課堂教學為核心,有機結合社會實踐活動,面向小學高年級和初中一、二年級學生開展以“結構的奧妙——中國木構建榫卯結構技術鑒賞與探秘”為主題的教育活動,通過“椅子變形記”,從日常常見的椅子出發,探尋椅子的構造特點,分析傳統椅子結構的穩定特性,同時用模型模擬,引導學生設計出一款以榫卯結構構造完成的椅子這一過程,促使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并將傳統理念應用于當代生活實踐。
故宮博物院不僅是保存、研究、展示文物藏品的文化場所,更是人們感受歷史、引發思考的文化空間。單霽翔表示,故宮博物院將深入研究博物館文化資源特征,探索文化傳播的規律,拓展博物館的傳播功能,發揮博物館文明對話平臺作用,以更加豐富多彩的方式,進入社會民眾的生活之中。同時,通過文化產品研發,讓人們把“故宮文化帶回家”。
(編輯:劉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