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箱帳號: 密碼:
      English日本語簡體繁體

      百年國博見證歷史脈搏

      時間:2012年07月13日來源:中國藝術報作者:云菲

      屹立于天安門廣場東側的恢宏新館

        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博物館籌備處第五陳列室西部

      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博物館籌備處第四陳列室之一部

        2012年7月9日,是中國國家博物館百年華誕。在此前兩日揭幕的“百年國博——中國國家博物館百年簡史與成果展”自然擔當起梳理其百年歷史的重要角色。自1912年7月9日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成立伊始,從暫處國子監的狹小屋舍,到遷居故宮端門、午門的巍峻殿宇,再到屹立天安門廣場東側的恢宏新館,百年國博的往事被娓娓道來,不僅客觀全面地展現了“國立歷史博物館時期”、“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時期”、“中國國家博物館時期”不同階段的發展與成果,也用自己的歷史見證著國家和民族走過的世紀之路。

        百年來,中國國家博物館數次更名、幾度分合,館舍也歷經了諸次變遷更新。然而,這座首個由政府籌建并直接管理的國家博物館,最初面向社會公眾的那一刻,還是讓人記憶猶新。“蔡元培先生關于美育思想的提出,為美術展覽、博物館、圖書館等社會教育奠定了理論基礎,從此,社會教育被納入了國家的管理和建設之中。”伴隨展覽講解,中國博物館事業以及國家博物館的故事就此展開。

        “京師首都,四方是瞻,文物典司,不容闕廢”,應成為中國國家博物館歷史上被銘記的坐標。1912年6月,正是在此呼聲中,民國政府教育部責成社會教育司籌建博物館,并委派該司第二科科長周樹人勘選館址,因“國子監舊署,毗連孔廟,內有辟雍、彝倫堂等處建筑,皆于典制學問有關,又藏有鼎、石鼓及前朝典學所用器具等,亦均足為稽古之資,實于歷史博物館性質相近”,“經國務會議議定改國子監為歷史博物館”。當時的館址,僅有前國子監衙署一座,計210間,署東北隅附住房304間半,所有文物系接收國學舊有禮器、書版、石刻等57127件。

        國立歷史博物館的建立,為中國博物館事業掀開了新的篇章,但到它真正開放接待觀眾則歷經了14年之久。1926年春,憑借著募集到的1萬元開辦費添置設備后,開館事宜終被提上日程。同年10月10日,國立歷史博物館正式開館。

        “午門開博物,兩闕聳巍巍。中藏歷代寶,世人所見稀。帝王貌赫奕,將相骨嵚奇。詔諭文詰屈,奏疏字珠璣。玉璽托金綬,印紐綰陰龜。幣值啟秦漢,方孔以圓規。服制盛周禮,博帶而寬衣。戰伐持弓箭,交易包貝皮。度量觀秤尺,禮器覘鼎彝。錯雜殷商簡,駢比晉魏碑。一一入吾目,遍覽靡孑遺。莫嘆文獻缺,應共史編垂。”民國文人徐風陶曾在參觀展覽后賦詩一首,詩句中對展品進行了一一描述,國立歷史博物館受歡迎程度,由此可見一斑。當這扇開啟民智、普及科學的大門一經打開,立即吸引了各方人士絡繹不絕地前來參觀、指導,其中還包括瑞典皇儲、暹羅教育總長等。

        中國國家博物館百年間每次歷史脈搏的跳動,無不與國家的整體命運息息相關,尤其是當中華民族飽受外敵蹂躪時,毅然挺身而出,利用自身優勢,發揮應有作用,書寫下一段文物抗戰史。依著展線的推進,時間來到上世紀30年代。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后,平津局勢日益緊張,但在此情形下,當時的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博物館籌備處卻“除平日開館供人參觀外”,還多次“舉行臨時展覽”,是什么原由和力量支撐著這樣的舉動?

        仔細了解,原來這些展覽有著不同尋常的目的——慰勞抗日將士。例如,聯合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自1932年3月18日起舉辦明清檔案展覽,“聯合開放3天,售券籌款,全數充作慰勞前方將士之用”;還與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古物保管委員會北平分會、北平研究院天文陳列館、景山等8處聯合開放,1932年11月5日至14日的“所有收入全數購置寒衣,寄贈前方”,用于東北抗敵戰士御寒抗日。

        還有的展覽是專為激勵國人、抗擊日軍而策劃的。比如,因“國難日亟,東北傀儡登場,洪氏人格事跡頗有其相當刺激性,為供國人鑒戒計”,舉辦洪承疇遺物及史料展覽;“為喚起社會人士注意起見”,于1932年9月11日至17日“發起圓明園遺物之展覽,藉以昭示國人”,“特別展覽7天,供眾參觀,頗為一般人所注意”;1932年10月,“當國難日亟之際”,“特從事搜集關于明代倭寇史料,加以陳覽,藉資警惕。其展覽物品中,除借陳歷史語言研究所有關明代倭寇事跡檔案多通并倭書等件外,更仿繪平倭偉人戚繼光肖像,翻印李宗城等影幀,連同萬歷年封平秀吉為日本國王誥命寫真等一并懸陳。此外復向北平圖書館借到《皇明馭倭錄》《張水南文集》《自知堂集》,參以《明史》本紀系統陳列,供人參觀。

        國家文博機構應對時局開辟展事,此時,如何確保文物安全,則令很多愛好文物之士十分苦惱,為此,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博物館籌備處別出新意,積極接受吸納社會各界寄陳文物。據悉,當時“各方時有物品寄陳館中”:“梁素文先生寄陳明代北京宮苑坊巷圖,小林胖生先生寄陳石、骨、鋼、鐵矢鏃等,均經陳覽多時,期滿歸還”;蔣裕真寄陳清帝大狩圖一幅;“陳萬里君舊都寓中藏有甘肅出土遠古彩色陶瓶等4件,另殘片一包,又敦煌泥佛兩件”寄陳展覽;洪承疇后裔將其家族宗譜一冊、法式善輯承疇年譜稿本一冊、存素堂文集僅錄一序及其子士銘夫婦圖像共4幀寄館暫存;北平快聞通訊社記者搜集甲午中日戰爭寫真畫報6幅寄陳館中展覽。

        如此鮮為人知的中國國家博物館抗戰史,是我們不能忘卻的記憶。

        很多觀眾在展廳中注意到,斑駁的黑白照片上,幾只木質箱子被分別編號。其實,戰爭年代的動蕩時局下,與故宮文物的境況相似,身為國家博物館的館藏文物也有著數次遷移的艱難經歷。“九一八”事變之后,收藏在北平的珍貴文物有可能陷入遭受劫掠的危險境地。有鑒于此,為避免國家珍貴文物遭受損失,其時,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博物館籌備處奉命將重要文物裝箱南運,開始了多舛的播遷征程,一部分重要文物裝10箱,分別編號,秘密保存于北平浙江興業銀行;另一部分重要文物分4批南遷到上海、南京,總計15727件,由中央研究院負責接收。

        “七七”事變、“八一三”事變的爆發,令南京岌岌可危,這些文物與故宮博物院的文物又一起踏上了長達10年的漫漫西遷之路——經漢口、宜昌、重慶、宜慶,最后被運送到四川樂山安谷鄉。戰亂中,路途的艱辛可想而知。其中,西遷文物的第二批9331箱由江安輪及黃浦輪裝載,從南京下關碼頭出發,分別于1937年11月底及12月初抵達漢口,12月24日起至1938年1月6日,從漢口用船運到宜昌再向重慶轉移,1938年1月底,才全部抵達重慶。重慶霧大雨多,且常有敵機空襲,這批文物最終被遷移到樂山安谷鄉,擇定一寺(古佛寺)六祠(“朱、潘、劉”三氏,宋氏、易氏、陳氏)作為臨時保存庫。

        1945年8月,抗戰勝利后,在樂山存放近8年的文物準備回遷,先集中于重慶,再運回南京朝天宮文物庫房。最初計劃取道川、湘、贛、皖、蘇公路直達南京,但由于很多道路受到損壞、橋梁失修,結果行至南昌時改道九江從水路運輸。從1946年5月始,至1947年3月達,整整花費了近一年的時間。1948年底,準備逃亡的國民政府,要求將文物保藏單位所藏文物精品運往臺灣,就包含有原藏于國立歷史博物館的一些珍品,不乏周代的10件彝器康侯鼎、犧尊、內言卣、犧首壘、雷紋壺、召仲簠、師望簋、雷紋觚、子爵、素洗等。

        時隔多年后,館藏文物搬遷的情景再次在中國國家博物館上演,只不過這次是因為迎來了嶄新的起點。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國家博物館也獲得新生,在文物征集與保護、科學研究與陳列展覽等方面作出了顯著成績。改革開放至新世紀以來,建設與大國地位和國家形象相稱的、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國家博物館,成為緊迫而切實的需要和更高的現實目標。2007年3月17日,中國國家博物館改擴建工程正式開工,至2011年2月底,歷時近4年的“翻新修葺”全面竣工,中國國家博物館從而成為世界上建筑面積最大的博物館。施工過程中,62萬余件館藏文物被遷出,100多萬件文物(包含中國文物信息咨詢中心移交的40萬件文物)被回遷,所有工作都安全順利地完成。2011年3月1日,是中國國家博物館重新開放的日子,這座總面積近20萬平方米的展館在接下來的一年多時間里,陸續推出了復興之路、古代中國兩個基本陳列,10個專題陳列以及國際交流展、臨時展覽在內的60余個各類陳列展覽,迎接了600多萬名參觀者,并由此建立了基本陳列與專題展覽相輔相成、展覽與學術并舉、歷史與藝術并重的具有特色的展陳體系,形成了“以人為本”的公眾服務體系,健全了安全有效的安保運行體系,完善了科學管理的規章制度體系。

        風雨一百年,彈指一揮間。從當初的篳路藍縷到新中國成立后的百廢俱興,從劫波中的動蕩停頓到改革開放后的蓬勃發展,再到如今的走向輝煌,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呂章申說,這不僅展示了中國國家博物館在各個歷史時期取得的主要成果以及不斷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博物館發展道路的宏偉歷程,也是中國博物館事業發展和中華民族百年復興的重要縮影。

        讓我們由此寄望,中國國家博物館的下一個百年征途。

        百年國博的歷史節點

          1912年

          7月9日,民國政府教育部決定設立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以國子監為館址,接收辟雍器物;聘請京師大學堂文科教授胡玉縉為主任,聘高文彬、奎秀襄助。

        1918年

          7月,本館由國子監原址遷入南起端門北至午門之新址,文物計57375件。

        1926年

         10月10日,國立歷史博物館正式開館。

        1933年

          2月至4月,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博物館籌備處分4批將15727件重要文物分別南遷到上海、南京。

        1945年

         8月,抗戰勝利后,恢復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歷史博物館舊名,北京大學余遜兼任主任。

        1949年

         10月1日,北平歷史博物館改名國立北京歷史博物館,隸屬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

        1958年

         8月,中共中央決定籌建中國革命博物館和中國歷史博物館。9月,館址選定天安門廣場東側。10月,開工興建。

        1960年

         8月31日,北京歷史博物館更名為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革命博物館正式定名,中央革命博物館籌備處撤銷。

        1961年

          7月1日,中國革命博物館正式開館。

        1969年

         9月,中國革命博物館和中國歷史博物館合并為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

        1983年

         1月31日,國務院同意恢復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革命博物館建制。

        2003年

         2月28日,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成立暨掛牌儀式,館名由國家主席江澤民題寫,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出席掛牌儀式并為中國國家博物館揭牌。

        2007年

         3月17日,中國國家博物館改擴建工程正式動工。

        2011年

         3月1日,以改擴建工程竣工暨復興之路基本陳列復展為標志,中國國家博物館開館試運行。

        2012年

         3月1日,中國國家博物館正式開館。

        7月9日,中國國家博物館建館100周年紀念大會舉行。


      (編輯:劉刈)
      久久无码AV中文出轨人妻| 久久伊人亚洲AV无码网站| 无码欧精品亚洲日韩一区夜夜嗨| 国产亚洲精品a在线无码| A级毛片无码久久精品免费| 亚洲美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久妻妇|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无码| 精品深夜AV无码一区二区老年| 无码H黄肉动漫在线观看网站| 中文字幕免费不卡二区| 最近2019免费中文字幕6| 最近2019中文字幕一页二页| 色窝窝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网站| 精品无码国产污污污免费网站| 国产 亚洲 中文在线 字幕| 最近免费字幕中文大全| 中文亚洲AV片在线观看不卡 | 性色欲网站人妻丰满中文久久不卡| 无码国内精品久久综合88| 人妻无码中文久久久久专区|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色窝窝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网站| 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 久久av高潮av无码av喷吹| 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青青 | 中文字幕人妻无码一夲道| 亚洲伊人久久综合中文成人网| 婷婷中文娱乐网开心| 人妻丰满AV无码久久不卡| 亚洲乱亚洲乱妇无码麻豆| 国产 亚洲 中文在线 字幕|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五十路| 免费无码午夜福利片| 国产羞羞的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一级无码视频在线 | 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精品国产dvd在线观看9久|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乱码| 中文字幕av高清有码| 久久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无码内射| 日韩亚洲欧美中文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