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筆墨如何反映他們的面貌?
近日,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國家博物館主辦的大型現實主義繪畫藝術展“同在藍天下——為農民工塑像中國畫主題創作展”在京拉開帷幕。在為農民工塑像、歌頌他們為時代和社會所作貢獻的同時,中國畫界和理論界也發出聲音:我們如何用筆墨,來反映我國現代化建設中的農民工群體形象和精神面貌?
>> 邵大箴(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美術理論家)
農民工題材在中國美術史中,在油畫以及雕塑方面表現得比較多,但基本上還是表現農民工生活艱苦的一面居多,我們應當審視中國人物畫創作中的一個核心問題,就是通過這種新穎題材,來考察怎樣在筆墨與造型關系上以及在中國畫上有所推進。
>> 劉龍庭(美術評論家)
20世紀中國畫一大特點,就是將西方的素描融入了中國畫,尤其在人物畫方面特別明顯,對中國畫的促進特別大。我們需要用融入素描手法中國畫的形式正面地表現農民工的形象,不是丑化,也不是臉譜化,而是從思想的深處表現農民工。
>> 趙權利(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副研究員)
中國人物畫創作,特別是在人物畫技法方面,目前取得了一些探索性的成就。中國人物畫幾十年以來,存在著表現技法方面的尷尬,特別是在借鑒西方繪畫方法以后,怎樣與中國當代人物塑造結合起來,一直是中國人物畫探索的一個問題。
>> 陶詠白(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研究員)
很多表現農民工題材的作品太工整、太現實了,缺少表現農民工在當今世界的追求以及他們的理想,這些重要的內容在畫作中沒有很好地體現。這方面,我們的心態還有一點“居高臨下”,總是以畫家的身份來表現這個弱勢群體,而不是融入農民工的精神世界、融入他們的隊伍里面去體驗他們的生活與世界。
>> 牛克誠(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
農民工是一個弱勢的群體,又是一個正在崛起的新工人階層,是工人階級的主要組成部分,同時他們又是帶著游走性的生產力,也是改革開放的一面鏡子,可以折射出一個時代的精神。
(編輯:劉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