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藝人消逝的時代,誰來傳承民間文藝?
在今天,如何傳承優秀的民間文化、講述民間故事,已經成為當代中國民間文學的一個嚴峻的挑戰。顯然,在經濟大潮吞沒了民間說書藝人的時代,就特別需要專業作家來傳承、敘述和建構具有母體文化意義和價值的民間文學。
孔子說:“禮失而求諸野。”春秋時代,孔子高度肯定民間文化在建構文化傳統中的基礎性、根源性意義和價值。遠古時代,民間代代口口相傳的口語文學是人類文化和書面文學的源頭所在﹐是現代“活”文化的一部分。
由于社會生活的劇變,現代這種口頭傳承的民間文學受到了極大的乃至是毀滅性的打擊。民間文學的生產機制的鏈條斷裂了。那些具有特殊優秀才能和豐富經驗的歌唱者﹑說故事者,即民間文學的創作和加工者已經消失了。所以在今天,如何傳承優秀的民間文化、講述民間故事,已經成為當代中國民間文學的一個嚴峻的挑戰。顯然,在經濟大潮吞沒了民間說書藝人的時代,就特別需要專業作家來傳承、敘述和建構具有母體文化意義和價值的民間文學。山東廣饒作家董俊強對民間文學改編創作的作品《邱二齋》就體現了一個專業作家對當代中國民間文化、民間文學傳承與建構的使命意識、擔當責任。
民間文學的“直接的人民性”
邱二齋是一個在中原地區流傳很廣的民間智者形象,在山東廣饒地方史志中有著真實的歷史記載。智者形象有著正統與民間之分。諸葛亮是正統文化的智者形象,是儒家文化所倡導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入世智者。董俊強塑造的廣饒民間口頭相傳的邱二齋,鮮明體現了“直接的人民性”的思想內涵和精神意蘊。
“直接的人民性”是一個民間文學的學術術語。一個作家的作品是否有價值﹐要看它是否站在廣大人民的立場﹐表現人民的遭遇﹑理想和情緒學趣味等。在這個意義上﹐人民的口頭創作有它的巨大的優越性。
民間文藝有著不同于純文學的一套獨特的審美原則和審美創造、接受體系,即有獨特的價值體系。五四以來,魯迅等人倡導“拿來主義”、向西方學習現代文藝。五四之后,胡適和劉半農等人在北京大學倡導歌謠運動,收集民間歌謠、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力圖從中國民間文化資源中汲取智慧,為新文學開創一條中國民間文藝資源的“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的本土化道路。此后的數次“文藝大眾化”運動,無不如此,但成效都不大。
上世紀40年代,趙樹理的《小二黑結婚》,成為農民文學接受奇跡,實現了農民口語、鄉村故事和啟蒙思想的精神對接,為新文學開創了走向農民大眾的文學道路。
民間文藝的優越性所在﹐不僅僅限于它的內容﹑思想方面,而且有著口語性、集體性、傳承性、民間性等多種藝術特性。民間文學是一種特殊的文藝﹐一種用語言以及兼用表演的藝術。它必須也必然在某些方面具有多種藝術特點,有著長詩﹑短謠、諺語﹑謎語、鼓詞、對唱等復雜多樣的藝術樣式。如果說趙樹理的《李有才板話》中的“板話”只有幾段而已,從藝術樣式上看只有一種;而在董俊強的《邱二齋》中則廣泛運用對聯、絕句、長詩、詞話等多種藝術樣式,來呈現人物形象的聰明才智和精神品格。
《邱二齋》廣泛使用對聯形式,充分展現了邱二齋的聰明才華。對聯之多、巧妙、深刻,意味深長,耐人咀嚼。如邱二齋跟縣太爺潘必鏡對對子,是一個拆字對,出的是“縱劈‘林’字兩棵樹”,縣太爺苦思不得,其夫人對出“橫剪‘出’字二重山”的對子。對此,邱二齋說好是好,恐怕未必是出自縣太爺,而是女人的手筆。剪刀是閨秀房中之物,若是把“剪”字換為“斬”字或“砍”字,豈不更妙?從而令縣太爺折服。在“趕考”一章中,猜字謎、拆字酒令中同樣有精彩的描寫,呈現出民間文藝的藝術形式多樣性特征和濃郁的民間藝術氣息。
民間文學的審美局限和文化產業化可能性
《邱二齋》從口口相傳的民間故事,到董俊強對民間文學作品的改編創作,經過了一個審美再加工的文人創造過程。在民間藝人消逝和視覺文化霸權主義的時代,這種民間文藝創作是彌足珍貴的,不僅是有著地方文化志的歷史記憶作用,而且有著地域文化審美“想象共同體”的文化傳承功能。當然,也不諱言,《邱二齋》作為一部文學作品,有很多可以進一步拓展和挖掘的地方。
中外藝術名著從《西廂記》《三國演義》《西游記》到《哈姆雷特》《浮士德》,都經歷了從民間故事到文學經典的經典化過程。在倡導文化大發展和大繁榮時代,《邱二齋》是可以繼續深化和拓展的。除了作品繼續修改之外,《邱二齋》還可以以文學作品為影視劇創作底本,繼續進行深加工,如同《劉三姐》一樣打造為地域文化的標志性符號。邱二齋有著與新疆“阿凡提”、日本動漫“聰明的一休”一樣的民間智者形象精神特征,而且有著更加“中國化”、“本土化”的藝術內涵和精神氣質。“邱二齋”,完全可以從民間口口相傳的口頭文學中走出來,用文學、影視、動漫等不同藝術樣式來精心打造,讓他“立體”地“活”起來,展現中國民間智者和民間知識分子的思想魅力、精神品格和文化活力。作為民間文學作品,除了藝術形式的更豐富多樣性之外,還應該在故事情節設置、人物獨特形象塑造、深層矛盾沖突描寫等方面精心構思,深化民間文學的傳奇性、驚險性、細節性,從而深層揭示人物形象的內在精神世界,讓讀者獲得審美的愉悅和思想的啟迪。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