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評論如何重建 ——從文藝評論類期刊近期的探索嘗試說起
時間:2012年08月29日來源:中國藝術報作者:牛寒婷
就像事物的發展往往要靠事物內在的變革來推動,近年來關于文藝批評的廣泛討論和爭論,也不僅僅是源于對批評現狀的反思,而更是出于文藝批評內部自身發展的需要。對文藝批評,不同的專業媒體從各自不同的專業視角,采取了種種舉措,希冀重建文藝批評。
《藝術廣角》自2011年第四期,開設《解讀批評制度》欄目,刊發了一系列文章,對文藝批評制度進行深入解讀。這些文章從各個不同角度切入批評制度,對文藝批評的諸多詬病,對文藝批評長期遠離文藝實踐和現場、被學院體制“收編”和“規訓”,文藝批評面貌單一化等現象進行深入解讀和探究,試圖清理建立在學院體制之上的整個批評制度。如王曉峰的《當下文學批評的批評》,從文學理論、文學史、文學批評三者的關系中重新審視批評,并針對批評遠離文藝實踐和現場的弊端,提出文學批評應注重對自由靈動的微觀文學批評的發展。畢緒龍的《誰還在關注文藝批評》,從消費文化語境的視角,指出文藝批評全面投入市場懷抱而與中國文學語境和文學作品脫離的現實。李丹夢的《文化批評的迷思》,對已然取代了文學批評的文化批評及其形成過程進行了反思和批判,針對文化批評放逐文學的詩意與審美,重新提出“主體性”這一上世紀80年代文學批評的核心話語。霍俊明的《新世紀文學批評的倫理生態與“病態”機制》,對文學的倫理化寫作和批評的倫理化傾向做了嚴正批判,提出要警惕批評陷于“娛樂”、“倫理”、“意識形態”等話語的泥淖而遠離文學,等等。
對當下文藝批評批判的各種聲音之中,由反思現狀所引發的,對“批評制度”本身乃至“學術體制”整體的深刻批判,成為批判的主潮。批評制度和學術體制背后關于學術權力的紛爭,學術與權力間的曖昧關系,學術利益的爭奪與分配等,成為關注和言說的焦點。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