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行且思,致敬青春——導演趙寶剛談電視劇《北京青年》
《北京青年》是一部關于“出走”的電視劇。
和《奮斗》、《我的青春誰作主》一樣,這一部趙寶剛“青春三部曲”的煞尾之作在幾大衛視首輪播出之后也引起了社會關注,形成了話題效應。與前兩部作品相比,《北京青年》中的年輕人追尋自我的決心更加堅定,行為也更加激烈,他們直接走出家門,遠離從小熟悉的生活環境,在漫漫長路上收獲點點滴滴的人生體驗,最終與內心深處那個真正的自己赤誠相見。
從《編輯部的故事》、《過把癮》、《東邊日出西邊雨》、《永不瞑目》、《像霧像雨又像風》一路走來,直到拍完《別了,溫哥華》,趙寶剛一度陷入了創作的迷茫期。“一時不知道可以拍什么,”趙寶剛說,“我就感覺這個時代年輕人的思想意識和我們這一代已經不一樣,我想表達出這種不一樣。”
創作瓶頸期的趙寶剛,想起了1998年拍攝《永不瞑目》時的一段經歷。“1998年我走了25個城市,最后到了西藏,某天晚上我自己溜達到駐地的小山上,但當我躺在山上仰望星空的時候,突然間覺得,每天在一個城市里面,容易隨著慣性走,沒有時間靜下來思考,甚至成為社會欲望的奴隸,并開始為欲望而付出。因此我發現,人生中應該給自己安排一些時間出去走走,才能對生活和自己有新的發現。”
正是在這段經歷的啟發下,才有了后來的《奮斗》、《我的青春誰作主》,以及今年的《北京青年》。應該說,《北京青年》是《奮斗》和《我的青春誰作主》的延續,承載著趙寶剛對“80后”、“90后”新一代年輕人生活精神狀態及其所處時代的種種思考。“我認為對每個時代的年輕人來說,成長比成功重要得多,這是我想通過這一系列電視劇想要傳遞給觀眾的想法。”
而《北京青年》則更加切實地追溯和表達了這些創作的靈感來源,劇中年輕人的“出走”使它成為了一部名副其實的“公路劇”。“《北京青年》開機的時候,我手里的劇本只有5集,但我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表達什么,我要求所有演員跟我一起行走130天,北京、煙臺、深圳、香港、麗江、天津……這不叫拍戲,就是生存體驗。”風景在路上,體悟也在路上,趙寶剛說:“有了這么一次經歷,對人生的感受會不一樣。”
從16歲時的翻砂工成長為今天的知名導演,青年時期豐富的成長閱歷賦予了趙寶剛豐富的社會經驗和過硬的生存能力。但他發現,今天的年輕人卻僅僅重視文化的培養,而忽視了對生存能力和眼界心胸的培養。
“現在很多年輕人從學習、成長、工作,容易從一種慣性到另一種慣性,缺乏胸懷和眼界。《北京青年》反映了三方面的內容。第一方面的內容有我個人的影子。第二個是社會,現在社會上的一些年輕人過分講求物質,在青年時期就成了物質的奴隸,我覺得這不是年輕人應該做的事情。第三個方面就是現在的年輕人重視文化,但缺乏過硬的生存能力。”趙寶剛說,《北京青年》就是要號召一種擺脫欲望、自我成長的意識。“我通過作品提出來這個問題,觀眾才會去想,其實這就是一個問題的價值——我希望觀眾看到社會的慣性對你們的推動,然后停下來思考思考,這才是《北京青年》的價值。”
每個導演都有最適合傳遞自己思想和情感的題材和手法,對于趙寶剛來說,“青春”題材正是這個“最佳選項”。不管是《奮斗》、《我的青春誰作主》,還是這一部《北京青年》,對他來說,這些作品不僅是延續他青年時代的夢想,也寄托著他對已經走過的人生和當前社會的種種思考。但不無例外的是,這些作品每每播出都會引發爭議——有觀眾喜歡作品中的青春、活力和時尚,也有人批評其情節缺乏、對白夸張、不接地氣,不能反映當下年輕人真實的生活狀態。面對種種質疑,趙寶剛認為,這一系列“青春”題材的電視劇正是年輕人精神狀態的最真實的表現。“現在一些文藝作品都沉迷在所謂的表現生活的真實狀態,但這種表面的真實有時候是沒有力量的。面對生活中的煩惱和苦難,觀眾需要在文藝作品中尋求一點導向、一點精神、一點方法,而不是僅僅聽到一些和生活中雷同的牢騷。”趙寶剛說, “作為一個文藝工作者,把自己對人生的思考通過作品傳達給現在的年輕人,是自身的責任所在。如果說只是娛樂,我覺得拍攝影視作品也沒什么意義,它還是要講一點文化導向,講一點思想性,在娛樂和觀賞的同時,還給人一點文化啟迪,這才是創作的最終目的。”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