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是這樣煉成的——訪臺灣著名詞人方文山
那些喜歡的句子都太短
方文山
那時我恰恰好 在你身旁
如果 只能用一段話 來形容
驟雨過后 桂花園中飄落的 滿地清香
我所能想到的 就只有 也就只有
多年前在屋檐躲雨時 你用掉整條街道的 慌張
摘自《關于方文山的素顏韻腳詩》
他在很小的時候,看到T恤上印刷的都是橫排英文,很少有中文,當時就產生了一個疑問,為什么中文不可以印在衣服上?初識書法藝術,漸悟了只要融入設計的美學理念,任何文字都可以印。后來,他成為獨樹一幟的流行音樂詞人,有意識地把中國元素融于其間,他自稱“方道文山流”,獨步“素顏韻腳詩”。寫《青花瓷》就去查閱瓷窯歷史,寫《煙花易冷》便要讀《洛陽伽藍記》,寫《蘭亭序》則須參悟王羲之書法。把專業變成愛好,而不僅僅作為一個工作的段落,流行音樂本身是生活化的,所以不至于像學術研究那樣嚴肅,只不過會增加細節的考證,尋求典故、出處和依據。他說,創作沒有訣竅,只有態度。
記者:自《菊花臺》《青花瓷》等中國風歌曲問世以來,您的中國風詞作受到“80后”、“90后”業余填詞愛好者的廣泛喜愛和模仿,但一些人在創作中國風歌詞時,會因為使用過多古典意象和歷史故事而讓人看不懂、聽不懂,從而陷入因詞害意的困境,您對因詞害意這個問題怎么看?
方文山:僅模仿古典的意象和歷史故事,是由于創作時觀察不夠周詳,像我寫的《七里香》《倒帶》《說好的幸福呢》等等,就沒有古代的意象。若只關注我的少數幾首歌,難免以那些歌的局部歌詞來評價我所有的作品,這對于我而言不算客觀的評價。我建議創作者仔細去搜集資料及觀察。
記者:您的歌詞有很多是復歸中國古典傳統的作品,所以也有人會把這種歌詞稱為古風歌詞,您同意這種稱法嗎?在您看來,中國風和古風的概念有什么不同?
方文山:所謂中國風基本上是混搭的,我不同意中國風就是等于古風,因為流行音樂里的中國風,它的旋律甚至可能是爵士、節奏藍調、搖滾,還有嘻哈風格的,也就是說它的旋律是西方的,只有遣詞用語近乎宋詞風格,所以我認為中國風不等于古風,只能說是一種創作類型。
記者:您最喜歡的中國古代詞人是誰?現代詞人和古代詞人在創作方面有什么不同?
方文山:我比較喜歡宋代的李清照,五代十國的南唐后主李煜,他們的作品比較委婉.、通俗、流暢,近乎現在的情歌。現代的歌詞有一些不是很嚴謹的創作,很口語、很白話,脫離了音樂旋律的結構之后,文字是沒有張力的,沒有可閱讀性。但古代詞人的作品即使沒有音樂襯底,單單文字就已經是很成熟的文學作品。
記者:對于您來說,作詞(先有詞后有曲)和填詞(先有曲后有詞)哪個比較難?
方文山:一般流行音樂創作來說,90%都是先有曲后有詞,比較少數的作品是先有詞后有曲,因為先有詞后有曲,創作起來比較好寫,它創作的門坎不高。但先有曲的話,它有旋律的結構,會限制詞意本身的內容與方向,創作上比較難,所以先有曲再有詞時,專業的作詞必須先符合旋律才開始創作文字。
記者:中國風詞作的靈感來源于何處?
方文山:中國風歌詞創作其實是主題的搜集,沒有所謂的靈感,因為我覺得靈感很抽象,當你把興趣當職業的時候,你就不能依賴靈感。我會因為一個瓷器、一個古鎮或一部電影去創作一首中國風的歌,那其實是量身訂做的意味。但是靈感很抽象,好像天外飛來一筆,不像計劃好的工作,所以我創作上不會依賴靈感。
記者:您已經創作了很多歌詞,為什么會想到創立“素顏韻腳詩”,“素顏韻腳詩”的形式想要傳達的是什么?
方文山:韻腳詩是一種創作新詩的方法,我只是想把中國古典詩韻腳的創作技巧重新使用在現在的詩歌上,因為自從五四運動、白話文運動之后,詩歌徹底解放了,它沒有了古典詩詞創作的要求,可是太自由的結果會變成創作上的紊亂,沒有基本的規則可遵循,所以我所謂的韻腳詩只是想把中文聲韻上的美感重新找回來。它的意義只在于提供現代詩創作上的一種選項,并不是很特別,也不是最好的一種創作方式,可是這是一個可以選擇的對象。我一直推廣的“素顏韻腳詩”,預計今年內會再出版第二輯。謝謝!也向貴報讀者問好,敬祝平安!
(編輯:路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