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七夕的當代契合點
作為中國七大傳統節日之一的七夕,可謂在大多數人集體無意識中度過了。不知銀河兩邊的牛郎和織女是否跨過“銀河迢迢暗度”如期相約,但是秦觀詞中那句“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還是有先見的。不過人間也有例外的,今天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在長安斗門鎮七夕廟會之際召開了七夕文化論壇,讓我們領略到七夕在民間的凝聚力,體味出古人所說“禮失求諸野”的意韻。在中國,有多少燦爛的民族民間文化都是在老百姓中世代演繹傳承,才得以發揚光大。
七夕雖然不放假,甚至在大多數通行的公元紀年的日歷上也都沒有標記,但是長安斗門一帶的老百姓記得很清楚,每年都在斗門牛郎織女廟舉行三天的廟會。十里八鄉的鄉親們不約而同地聚到牛郎織女廟虔誠地頂禮膜拜、敬香祈福。廟里廟外不分晝夜地載歌載舞、說書唱戲,方圓幾里被圍得水泄不通。在這里,七夕的習俗至少可追溯到漢代。當年漢武帝在此地開鑿昆明池,對應天上的銀河,現在廟中的石婆像也是當年漢武帝留下來的。令人感慨的是,今天的斗門七夕廟會完全由群眾自發而來,沒有絲毫政府打造和商業化包裝,凸顯出當代難得一見的原汁原味原生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性質,折射出人民群眾對民間文化傳承的自發、自覺、自信和自愛。
與長安斗門鎮的七夕奇觀相比,在城市化進程中的人們對七夕的情感正在悄然淡化,民間文化工作者也難免有些無所適從。我以為,對七夕的無奈或許更多的在于我們對七夕文化內涵缺乏準確的領會和定義,加之當代人對七夕習俗的誤解和亂用。最明顯的莫過于風靡大街廣廈的“中國情人節”商業促銷。簡單用“情人節”舶來概念來界定“七夕”不僅過于淺薄,也難免流俗。牛郎織女是一對不離不棄、生死相許的恩愛夫妻,牛郎在每年七夕挑著兒女與織女相會,即使銀河相阻,仍然是“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的心心相印。如此真情豈能以一個“情人”道明。這是蘊含著豐富人文性、倫理性、道德性的中國文化觀念。梁漱溟曾把“家庭倫理文化”定義為中國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傳統觀念的核心。而七夕充滿著濃濃的人情味、親情感的內涵正是這種文化的集中體現。那些剝離了傳統習俗中對七夕文化敬畏,掏空內涵歪曲形式的炒作,則會使莊重神圣的七夕消解在庸俗的、商業化的、低俗的娛樂化之中。
如何讓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更好地融匯在七夕里,重要的不僅是形式,更在于內容。當代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節日與日常生活的區別越來越小,七夕的獨特精神也逐漸被淡化。傳統不是一成不變的,傳統會隨著時代變遷而逐漸融化和不斷生成,我們可以把傳統文化分為兩個層面,一是傳統文化,即民族文化傳承下來的固化狀態,這部分應原汁原味地保存。二是被稱為文化傳統的,這是可以不斷生成和變化發展的民族的文化譜系,應當不斷地做出詮釋和解讀。而對七夕的詮釋和解讀必須保持七夕傳統精神的穩定和內涵的完整性。
重建七夕文化精神當然不是讓七夕回到“石婆石爺”的時代,而是要將七夕固有的內涵與現代人的價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結合起來,讓七夕不僅是傳統的、古老的,也是時代的、鮮活的。我們不僅要守住長安斗門廟會這種“草根”文脈和民間基因,還要使其在新農村建設乃至城市化過程中獲得文化活力的聚變,讓當代人徜徉在七夕的時間節點上,體味傳統文化的價值,彌補人們在煩躁的社會生活中逐漸缺失和淡化的傳統文化與家庭倫理情感,放棄那些物化的、功利化的現實因素,從而明白幸福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美滿是一種狀態,與利益無關。
(編輯:劉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