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協召開七夕文化研討會
研討會現場
在七夕佳節之際,由中國民協、陜西省文聯主辦,陜西省民協承辦的中國七夕文化研討會于8月22日至8月24日在西安隆重召開。
研討會開幕式上,中國民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羅楊和陜西省文聯黨組成員、駐會副主席兼秘書長黃道峻分別講話。中國民協副主席、陜西省民協主席王勇超致歡迎辭。
羅楊在講話中指出,“七夕”充滿了家庭倫理文化的內涵,這正是當代社會所缺少的。他希望通過此次研討會,由專家學者帶頭尋找出一條有效地保護傳統文化與合理發展經濟的道路來,讓七夕節等傳統節日與當代人的生活更加貼近。
黃道峻說,文化是一個國家的精神和靈魂,七夕節是中華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節日。包括七夕文化在內的我國傳統文化具有非常深厚的內涵,是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是經濟快速發展與和諧社會建設的精神支柱和智慧源泉。有效地保護、開發、利用這些文化遺產,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中華民族復興大業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廣大的文化工作者要以弘揚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為己任,不斷鍛造文化精品,塑造文化品牌,大力提升文化軟實力,積極推動陜西省文化強省建設,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
在歡迎辭中,王勇超呼吁民間文藝界的專家學者和廣大民間文藝工作者,要以堅定的文化自覺與自信,以高度的歷史使命感,用自己的智慧與成果,為保護傳承節慶文化倡議呼吁,為弘揚民族文化遺產貢獻一份光和熱。
參加研討會開幕式的還有中國民協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周燕屏,陜西省民協名譽主席傅功振等。
研討會由中國民協副主席葉舒憲主持。
本次研討會邀請了烏丙安、宋兆麟、柯楊、李稚田、葉濤、肖云儒、韓養民、趙宇共等來自全國各地和陜西省內的50位民俗文化研究專家,圍繞七夕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及其當代價值意義進行深入探討。專家們就七夕文化與中國傳統的婚愛觀、七夕文化與家國同構文化的聯系、乞巧文化與中華民族的創新精神、乞巧文化與中國民間工藝產業化發展等議題展開充分討論,從各個層面深入挖掘七夕文化的內涵,為七夕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獻計獻策。
研討會上,葉舒憲宣讀了將每年七夕節作為國家法定節假日的倡議書(見本刊第一版),受到了與會專家學者的一致贊同,大家紛紛簽名響應,表示要為弘揚七夕傳統文化貢獻自己的光和熱。
研討會期間,與會專家學者親臨長安斗門活動現場,參與祭祀、乞巧、祈福等多種七夕文化主題活動,感受七夕節的濃郁氛圍。西安市長安區斗門鎮是牛郎織女傳說的發源地,這里保存有兩千多年歷史的牛郎織女兩尊石刻,并建有石婆、石爺廟。千百年來,每逢七夕佳節,這里的群眾都會舉辦盛大的牛郎織女祭祀活動和各種豐富多彩的七夕文化活動。由牛郎織女傳說故事衍生而來的七夕節,以其對忠貞愛情、美好理想、淳樸美德與社會和諧的不懈追求,形成了當地獨特的“七夕文化”。
本版攝影 吳京南 張志勇
專家談
七夕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化產業開發
□ 烏丙安(遼寧大學民俗學教授、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實踐證明,國家鼓勵和支持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特殊優勢,只有在有效保護的基礎上,合理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才能開發出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有市場潛力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這才是最正確的、最佳選擇的綠色通道。
任何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開發的做法,都應當尊重其形式、內涵和基本元素。任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曲解、損害、粗制濫造、胡編亂改等做法,既達不到保護遺產的目的,更難以創造出文化產業的精品來。
我們鼓勵開展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關的科學技術研究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方法研究,鼓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記錄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整理、出版等活動。
“七夕”節不是“情人”節
□ 宋兆麟(國家博物館研究員、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
“七夕”節是歷代文化不斷堆積起來的、帶有濃厚浪漫色彩的一個傳統節日,具有非常牢固的原初性。我國的“七夕”節原本是女兒節、女人節,男人是不參加的,與西方的“情人節”有本質的區別。“七夕”節可以帶一些愛情的內容,但要硬生生把“七夕”說成是“中國情人節”是欠妥當的。
“七夕”節是個全國性的大型節日,雖然各地有不同的地方特色,但也有許多共性,比如牛郎織女傳說、七巧活動、七夕飲食等,都應該很好地保留下來。在保留“七夕”節固有文化形態的基礎上,可以有發展變化,但一定要尊重其原生態文化。為了能夠保留“七夕”節的固態文化本質,建議做一個關于七夕的調查報告,也可以拍成紀錄片,還可以辦一些關于傳統節日的展覽,這些做法都有利于我們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七夕節的文化流變
□ 肖云儒(原陜西省文聯副主席)
七夕節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豐富的內涵和浪漫色彩,是空間崇拜、時間崇拜、文化崇拜,生命崇拜、女性崇拜以及對土地勞動者的崇拜,反映了勞動人民對幸福生活的憧憬和對美好愛情的向往。
喜歡大團圓結局的中國人,卻給許多著名的愛情劇以悲劇結尾,比如牛郎織女、梁祝等。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現代人對七夕節有了新的追求,賦予了它新的內涵和價值,借牛郎織女的故事來抒發現代人的愛情觀,現代人不想如牛郎織女般隔河相望,而要長相廝守;不期望只是精神幸福,而是要身心都長久幸福。這是七夕節固態文化核心在現代社會發展中產生的活態文化流變。
隴南乞巧節的原初性及其文化史意義
□ 柯 揚(蘭州大學教授)
隴南傳統的“巧娘娘節”(乞巧節)的傳統節日民俗活動,其文化空間之廣(二十多個鄉鎮),持續時間之長(七天八夜),參與人數之眾(約四十萬人),活動內容之多,在全國可能是絕無僅有的,稱得上是“華夏第一”!
隴南傳統的“巧娘娘節”,是古老秦文化的延續和活態遺存。“巧娘娘”是祖先崇拜(善織的女修)與星辰崇拜(被神化了的織女星)的合二為一,反映了我國傳統歲時節日與民間信仰的密切關系。
隴南“巧娘娘節”保持著中華民族乞巧節最原初的形態和價值觀念,它是一個以未婚少女為主體的真正的“女兒節”。祈求心靈手巧、才智雙全,希望獲得更多的生存本領和追求幸福生活,是它的核心。隴南“巧娘娘節”在歷史上當然也在發展變化,但它不是朝牛女愛情傳說方向延伸,而是朝著為受壓迫的婦女爭取社會地位和話語權的方向發展,并為廣大婦女開拓社交空間提供了機遇。這無論在過去還是現在,都是有重大社會意義的。就這一點而言,說七天八夜的“巧娘娘節”是當地的“婦女解放日”、“婦女狂歡節”也不為過。
守望婚姻的家園
□ 李稚田(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牛郎織女的傳說,至少有以下三個主題:一是牛郎與織女的忠貞相愛;二是封建神權對人間美滿婚姻的粗暴干涉;三是每年七月初七男女的浪漫約會(星夜、鵲橋、荼蘼架等)。牛郎織女故事表現的是對幸福家庭生活的期望與憧憬和對原始時代母權制的記憶遺留。紀念“七夕”,是為了守望文明的、符合社會主義新道德的愛情婚姻家庭的幸福家園。
恩格斯的名著《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在研究史前各文化階段與家庭的起源、演變和發展之后得出結論:一夫一妻制家庭的產生和最后的勝利乃是文明時代開始的標志之一。四大傳說中,唯有牛郎織女傳說將主題重點放置于一種新興生產關系條件下,體現了對一夫一妻制婚姻的期盼、渴望與堅守。今天,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口流動率大,各種誘惑很多,這對堅貞愛情與穩固家庭的破壞力極強。我們要大力倡導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范,樹立正確道德觀念,不斷增強道德判斷力,為愛情筑根基,為婚姻增穩固,為家庭謀幸福。牛郎織女“七夕”傳說的一個重要文化基因是:夫妻雖相望卻不相及,一年一度相會,但仍能夠堅守婚姻與愛情,這是必須大力倡導的。
歷代文人筆下的“七夕”與“乞巧”
□ 傅功振(陜西省民協名譽主席)
牛郎織女傳說由先秦的婚姻悲劇轉化為千古言情、相思的代表,成為人們抒發相思之情和追求忠貞愛情的代名詞,表達了古人的家庭理想。唐宋以后,七夕節日習俗逐漸豐富盛行,詠七夕成為歷代文人相沿成習的一個創作主題,將視覺逐步從牛郎織女轉向七夕,大量描寫從宮廷到民間的七夕活動場面,使文學創作走進普通民眾生活。
在家國同構的宗法社會形態中,家庭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夫妻的團聚成為全社會共同的祈望。在世人心目中,長相廝守是婚姻幸福的前提。牛郎織女以其善良、勤勞、智慧維系家庭美滿和諧,其真諦是對家庭婚姻責任的擔當,這是牛郎織女傳說永恒的價值意義所在。
七夕乞巧活動旨在追求勤勞智慧和美滿幸福,不少文人通過大量的詩篇,描述了乞巧的熱鬧場景。同時,還有文人雅士藉此針砭時弊,也體現了他們對社會責任的擔當。于今之世,申明乞巧的價值取向更具緊迫性和現實意義。
(編輯:劉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