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網絡文學的六大熱點
如果從1992年北美華人留學生的網絡寫作算起,漢語網絡文學走過整整20年,而近十年來的快速成長,已經讓我國的網絡文學成為一種備受關注的社會文化現象。
熱點一 網絡“人氣堆”創造了巨大的文學關注
憑著“山野草根”和“技術傳媒”這兩把利劍,網絡文學已經在千年帝國的文學版圖上開辟出了一片生機勃勃的文學榛林,以恒河沙數般的作品存量確認了自身的文學在場性和文化新銳性。
對比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數據,十年前,我國網民為4580萬,而到了2012年6月底,網民數已增至5.38億,十年增長11.7倍。在網絡文學領域,虛擬空間的自由寫作以及商業模式的利益催生,讓網絡文學走過了無人問津的草創期和備受質疑的落魄期,從十年前的小打小鬧中迅速崛起,形成了“井噴”式增長態勢。據業內人士統計,時至今日,我國的文學網民總數已逾2億,其中有2000萬人上網寫作,200萬人成為網站注冊寫手,文學網站及移動平臺每天的文學閱讀超過10億人次,在線作品日更新達2億字節,一個大型網站原創作品的日更新量可達數千萬字。互聯網的迅速普及和數量龐大的文學網民,讓時下網絡文學的閱讀群體、寫手陣營和原創作品數量,均以令人驚嘆的巨大增幅涌向文壇,以“大躍進”式的高產譜寫了文學的“海量神話”。我國有經常更新的文學網站數百家,加上門戶網站的文學頻道、文學社區、個人文學主頁,還有超過3億手機網民的“段子寫作”和3億多人的微博群體,如果把這些作品累積起來,其總量將是一個天文數字。
憑著“山野草根”和“技術傳媒”這兩把利劍,網絡文學已經在千年帝國的文學版圖上開辟出了一片生機勃勃的文學榛林,雖然這種“文學大躍進”在品質和價值層面還難以與傳統文學相媲美,但它實實在在表征了“網絡文學”的歷史性存在,創造了一種巨大的文學關注,以恒河沙數般的作品存量確認了自身的文學在場性和文化新銳性,打造出這個時代磅礴的文學態勢和一代人成長的文化語境。正如人們所評價的,與傳統文學相比,今天的網絡作品依然包含了許多積弊,如“速度寫作”的高產低質,無限膨脹的“注水小說”,隨心所欲的“口水敘事”,“點擊率崇拜”的唯利是圖,粗制濫造的“準文學”或非文學等等,要使網絡文學真正成為人類文學的一個歷史節點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但這種文學的成長性與可塑性讓我們有理由期待:數字技術對文學的全方位覆蓋不會成為技術對人文的顛覆,而應該是文藝變革的新機遇,網絡文學在甄淘、引導和在線涅槃中,終將以應有的價值含量成就自己的時代文學命名,人類千百年來積淀的文學傳統也將在網絡寫作中薪火相傳。
熱點二 網絡類型化寫作異軍突起
類型化寫作適于分眾、小眾的點擊期待,吸引讀者付費閱讀,但由于一些作者的“類型化想像”缺少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堅實的生活積累,用于想像的創作素材囿于有限的生活閱歷、知識視野,有的甚至就來自某些網絡游戲,久而久之很容易陷于“枯竭焦慮”。
這些年來,網絡作品數量最多、發展最快、最受關注的是類型小說,寫作類型化已成網絡文學的主流。除了女性、武俠、玄幻等專門的類型化網站外,一些綜合型文學網站也選擇以類型化作品吸引眼球。常見的文學類型如:玄幻/奇幻、武俠/仙俠、科幻/靈異、修真/穿越、歷史/架空、盜墓/懸疑、驚悚/恐怖、偵探/探險、都市/言情、游戲/競技、青春/校園、職場/官場、軍事/太空、權謀/宮斗、女性/美男、同人/耽美、新紅顏/輕小說……2011年末網絡票選的熱門網絡小說排行榜中,排位前十的作品無一例外地是玄幻武俠、架空穿越、靈異修真、歷史后宮等類型化寫作。
類型化寫作適于分眾、小眾的點擊期待,吸引讀者付費閱讀,但這類作品的情節、故事、人物、想象、節奏和敘事方式等大都是模式化的。寫作者盡可以天馬行空,釋放自己的想象力,把虛擬的類型化空間拉長、拓寬,以迎合閱讀市場。但由于一些作者的“類型化想像”缺少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堅實的生活積累,用于想像的創作素材囿于有限的生活閱歷、知識視野,有的甚至就來自某些網絡游戲,久而久之很容易陷于“枯竭焦慮”,擺不脫自我重復的窠臼或難以為繼的尷尬,導致一些類型化作品紅極一時卻速成速朽,短期內能贏得排行榜、賺取點擊量,卻少有藝術提升的空間和文學創新的潛能。最終,類型化的“槽模”變成了藝術想像力的桎梏。刻意相似的寫作模式,生編硬造的故事情節,動輒上百萬甚至數百萬字的篇幅,除了創造商業資本最大化利潤外,其實是無關乎文學藝術的。
類型化寫作的過度膨脹,隔斷了文學與現實的依存性關聯,使網絡文學面臨自我重復、獵奇獵艷、凌空蹈虛的潛在危機。這樣的寫作與我們的民族和文化,與我們生活的這塊土地是隔膜的,對現實是回避的,與讀者實現內心交流的東西很少。無論是類型化寫作還是其他創作,都需要對文學心懷敬畏,對網絡志存高遠,真正建立起文學承傳、創造、擔當和超越意識,能夠更多地與我們的人民、我們的時代、我們的這塊土地接近起來,真正做到“打深井,接地氣”,提升自己藝術創造的高度,挖掘作品思想內涵的深度,描繪時代的精神影像,賦予文學更強健的精神品質,提供給讀者更多具有人性溫暖和心靈滋養的東西,而不僅僅為時尚閱讀提供一份類型化時尚讀物。
(編輯:孫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