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視覺圖像史——記“藝術湖南·北京展”
五月·海棠開(局部) 朱訓德
和諧之聲——湖南省鐵路工業百年(局部) 丁虹
新世紀以來,中國美術在重大歷史題材創作上形成一股熱潮,多個省市先后開展了這項工作。9月11日至16日,中國美協、湖南省委宣傳部、湖南省文聯、湖南省美協又將“湖南省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美術精品展覽——藝術湖南·北京展”呈現在觀眾面前。78件國畫、油畫、版畫、水彩畫優秀作品,展現了瀟湘云水和湖湘風流,更展示了湖南美術界再造湖南視覺圖像史的抱負和魄力,以及湖南美術近年來的新探索、新發展、新成就。
《八千湘女上天山》畫面樸實、真切,一群穿著黃軍裝的湘女轟轟烈烈參軍赴疆,是上世紀50年代女性形象的真實寫照;《洞庭秋月色》描寫的是洞庭湖的秋色,淺灘上一叢叢蘆葦頗具史詩感,提升了風景繪畫的內涵;《奢華的記憶——馬王堆帛畫》以出土帛畫為中心,將西漢楚地生活方式和文化藝術展現得迷人而神秘……如詩如畫的三湘四水躍然畫布或紙上,同時也有基于歷史的反思和對那些悲愴過往的深情再現。面對這些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美術評論家薛永年認為,進入新世紀,中國美術的發展始終是以世界的視野和歷史的眼光行進的,取得了很大成績,湖南也是如此,“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就是在這個背景下提出的,這有力地推動了主流美術的發展”。
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是實現國家文化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一方面繼承了藝術表現、教育、認知功能的傳統,樹立了當代藝術價值標準和品牌追求;另一方面以我國近現代以來波瀾壯闊的重大歷史事件和有代表性的人物為主題內容,來創造與當前偉大時代相匹配的藝術作品,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一些專家認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形成了領導出思想、群眾出主意、專家出技巧的集體創作模式,改革開放以后,這一集體創作的優良傳統在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當中得到了恢復。但不可否認的是,當年的集體創作環境和思路不免有些絕對化。歷史性美術創作有它自身的規律和特點,于是,在新時期,如何尊重藝術家個性化創造的同時又引導畫家的公共意識,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長期從事軍事題材美術創作的總裝備部創作員駱根興深感“畫歷史畫特別難”:“歷史題材創作涉及到的因素非常復雜,包括場面、人物、空間還有技巧,最主要的是切入點,你選擇的切入點不準,創作時便會遇到很大的麻煩,有時候甚至會畫不下去,因此先得把歷史資料搞清楚,要深度挖掘。如果只是表現大家平常看慣的東西,技巧再好也不會打動人。”他以蘇聯反映衛國戰爭的一件作品為例,畫面描繪的是蘇軍與納粹的最后一戰,在人們的想象中,這件作品應該場面宏大、人物眾多,將戰爭的慘烈表現出來,可是作品卻出乎意料地就畫了兩個人,一個勝利者,一個犧牲者。“這幅畫我覺得堪稱戰爭題材之經典,戰爭是對人性的一種巨大摧殘,所以要畫到人的行為本質中去,這值得我們今天畫歷史畫的畫家們思考。”
在專家們看來,主題性創作并不妨礙藝術家的探索,歷史主題的選擇能夠充分發揮藝術家的風格和技巧,反過來,也通過這種風格和技巧把歷史主題揭示得更加深刻。此次展覽中,《五月·海棠開》用傳統手卷的方式表現了毛澤東和齊白石兩位湘潭老鄉在中南海豐澤園賞花品茶、談詩論畫、共敘情懷、展望未來的場景,領袖和藝術家之間乃至領袖和文藝發展之間的關系,可以從畫作中體味出來;《和諧之聲——湖南省鐵路工業百年》以誕生中國新一代韶山1型電力機車的湖南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的發展歷程為藍本,用三聯畫的形式把鋼鐵這一原本冷冰冰的東西融進了山水畫的筆觸,頗有新鮮感。中國美術館副館長梁江表示,美術湘軍很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別出心裁、求新求變,這種新意體現在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中展現出藝術家個人的個性語言,顯示著湖南美術的獨特性和沖擊力。美術評論家劉龍庭說,畫畫不光是能夠畫素描、畫寫生,還要對藝術有全面掌握,對我們的國家、民族有深刻體會。今天湖南的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技巧非常扎實,形式非常多樣,并且在改革開放這種學術氛圍下極具創新精神,這是一種可貴的探索,并且這種探索是沒有止境的。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