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山非他山,心近平凡
潭深影亦深 杜大愷
9月16日,“水窮云起——杜大愷藝術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展出。本次展覽以杜大愷最新的水墨畫創作成果為主,精選水墨畫作品約150幅,并有書法作品和以文獻形式展出的杜大愷在不同時期創作的壁畫、公共藝術及連環畫手稿等,較全面地呈現了杜大愷的藝術探索歷程及代表作品。展覽由清華大學、中國文聯、中國美協、國家畫院、中國美術館主辦,將展至9月25日。
我山非他山
山為德、水為性的內在修為意識,使杜大愷愛畫山、愛畫水,但他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山水畫家。中國歷朝歷代繪畫中的山水表現程式異常豐富,或勾、或皴、或點、或染,氣象萬千,杜大愷也是用這些技法,可是出來的畫面完全不同。他的山多以塊面形式呈現,或山勢延綿或僅取一隅,多是視覺所及,不是傳統山水想象的高大全,卻更顯聳立巍峨,如《與山相喁》《我或識云山》《一山獨峙天地間》等。他畫水少有激流險灘波濤洶涌,多是深泓幽靜倒影曈曈,如《為有碧水林影稀》《影垂屋前為凝碧》《潭深影亦深》等。他曾有幾件“影垂水鄉”的作品是專畫水中倒影的,波光影滟亦真亦幻,自然傳統中無處尋覓。“山水”是杜大愷水墨畫創作的一大主題。他喜歡闡釋山的崇高、偉岸、壯麗和永恒,常以水來映襯山的寧靜。江南水鄉也是他創作的重要素材,他曾多次前往周莊、查濟、烏鎮等地寫生,帶回一批水墨寫生佳作,更創作出《三月徽州最當時》《此情可待成追憶》《山鄉雨后云有無》等作品。
近期代表作《我山非它山》是一幅140×366厘米的巨作,以濃淡變化的的墨點點畫出如西北的高山深壑,陽光透過云層照耀在山脊反出奪目的光;幾何形體的構圖模式,加上抽象意味的塊面,使畫面具有極強的視覺沖擊力。集中體味杜大愷繪畫的意境、格調、氣韻和超越傳統的氣度,“我山非它山”概括了藝術家自己對藝術面貌超越于傳統、區別于前人的努力追求。
愛琴海泛舟
《夢回愛琴海》是杜大愷近期又一代表作,以89×356厘米的巨幅尺寸描繪希臘愛琴海,展現海邊怡人的風光,岸邊建筑毗連,太陽傘撐開一片休閑空間,幽深的大海里漂泊著一艘白色的小游船,灰色調的畫面寧靜優雅。杜大愷在構圖的選擇上下了很大功夫,每一條線都會著意刻畫,看似平凡的作品在黑白灰關系的處理上都極為用心,不亞于畫大的歷史畫或人物畫。作品造型嚴謹,形體和形體交接的地方著力加以刻畫,大塊面、幾何關系都極為注意;小地方的變化,一條線的運動狀態,似弧線不是弧線,似直線不是直線,在視覺上產生很微妙的美感。杜大愷的藝術作品以詩性的語言和澄凈的意象,形成了獨有的當代水墨畫的基本特征。
諸物皆入畫
杜大愷創作的水墨人物,以寫生人物、人體為主,雖只取人物各種姿態或局部,卻以深厚的功力表現出其中的美感。他到國外旅游創作的人物畫神形兼備,色彩絢麗。他的人體線條流暢簡練,造型極為準確生動,豐腴的女性人體傳達著飽滿的生命力。他什么都畫,電線桿、汽車、鐵柵欄等這些其他畫家避之不及的也都能入畫,這是一個藝術家對時代特征的把握。他的新作《天祭家園》便用160×260厘米幾乎原大的尺寸表現斑駁滄桑的老宅門,生動如真。他筆下的靜物、花卉、蔬果,更呈現出他多年西畫創作經歷而產生的獨特視角和對中西繪畫語言融合的深刻理解,同時也是學院文化精神的貫通。他的作品用點、線、面和色彩構成一個豐富的世界,在繁復與簡約中都流露著寧靜的氣息,既寫實又抽象,于平凡中見大美,達到了高遠的繪畫境界,抒寫了高雅的人文情懷和對藝術、對人生的深刻思想。
“山是平凡的,無論高低,無論遠近,從不拒絕觀看;水是平凡的,江海濤濤,溪流潺潺,人近之而聲重,人遠之而音稀,遂人有無……因為平凡,故有恒長……”這是杜大愷的展覽序言《心近平凡——七十自語》中的內容。美文雅意,一個心近平凡的藝術大師出現了。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