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國”走進美國民族藝術“引燃”哈佛
“今日中國藝術周”在哈佛大學演出,圖為佤族舞蹈《山戀》 李曉元 攝
在有著380年歷史的哈佛大學演出是2012年“今日中國藝術周”在美國的最后一站。9月22日,中國藝術家帶來的歡樂已經溢出舞臺,演出的最后一個節目是歌舞《天山放歌》,演員們一出場就滑向舞臺外沿,甚至來到前排觀眾面前,熱情奔放的新疆舞蹈瞬間引燃全場。
2012年“今日中國藝術周”的三站演出地點都在音樂廳,場地小,舞美燈光條件有限,尤以哈佛大學劇場的舞臺最小,但音響效果也最好。根據舞臺的特點,演出主要以小型節目為主。雜技《頂花壇》和《三人滾杯》,節目小而精,且屢獲國際國內大獎,前者詼諧,后者優美。“今日中國藝術周”正是體現今日中國藝術年輕的風貌。這次參加演出的舞蹈節目皆由東方演藝集團“80后”骨干演員擔綱,男子群舞《水墨天書》、女子獨舞《扇舞丹青》在民族傳統藝術的基礎上融入了現代舞元素,盡顯活力。這次演出還注重傳統與現代藝術的結合。既有古典舞蹈《荷花賦》,傳統笛子曲《妝臺秋思》,又有根據意大利小提琴曲改編的《查爾達什》和現代電影音樂簫獨奏《牧羊曲》,更有針對美國觀眾的民樂協奏《泰坦尼克號》的主題曲。還展示了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漢族雅樂《長相知》《禮》,新疆的歌舞《天山放歌》《花兒為什么這么紅》、蒙古族的長調和歌曲《吉祥三寶》、佤族的舞蹈《山戀》、琵琶獨奏《彝族舞曲》,富有民族特色的節目深受國外觀眾的歡迎。
演出結束后,觀眾久久不愿離開,爭相與演員們合影。來自中國的楊先生在20多年前來到美國,他的女兒和兒子都出生在美國。女兒與兒子都參加了課余的中文課程,但是女兒對學習中文沒有興趣,這也讓黃先生大傷腦筋,經常以禮物買通女兒多學學中文。看完這場演出后,她女兒說,一下對中國文化充滿了興趣,現在有學好中文的想法。
在哈佛大學的招待會上,除了民間手工藝品展示外,還增加了一個節目,這是由麻省孔子學院選送的山東快板《順口溜》,表演者是兩位印度裔的雙胞胎兄弟潘小朋(Mamishi Paranjpe)、潘小友(Ishan Paranjpe),他們非常喜歡中文,曾獲得過麻省和全美漢語橋演講比賽的第一名。哥哥和弟弟的中國偶像都是胡歌,他的音樂和電影電視是他們必聽、必看的。兩人從7年級開始學習中文,現在漢語基本沒有口音,交流沒有問題。他們笑著說,會說英語、漢語和印度語,就能和世界上一半的人溝通。
中文課程已經成為美國許多中學的正式課程。來自麻省圣約翰私立高中的外語組主任史興慧帶了20多名在校的美國學生來看演出,他們可以和記者進行簡單的對話。他們喜歡的節目五花八門,幾乎所有的節目他們都提到了。有的覺得民樂聯奏《泰擔尼克號》的主題曲《My heart will go on》比電影的原音音樂還要好,有的喜歡上海民樂團湯曉風的琵琶獨奏《彝族舞曲》,理由是,“因為他手指彈得很快”,他不懂中國民樂,但他感受到了藝術家高超的技術。史興慧介紹,中文是正式課程,全校1000個學生中有130個選擇了中文課程。她說,身為華裔這是非常讓人自豪的一件事。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