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壑在胸 力以扛鼎
《云橫秦嶺》創作現場
萬鼎畫展將要在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展出,作為老朋友我很高興。在中國美術最高創作機構的美術館,這個學術把關極嚴的場所看到萬鼎的畫作,雖說憑借他的成績早在情理之中,卻也同時更覺似在意料之外。想想萬鼎經歷的幾十年,雖說幸運,卻也艱難。幸運的是起步很高,少小即有幸拜在何海霞門下,少走彎路。艱難的是傳統師父帶徒弟式的教學方式在西畫統治國畫,甚至西畫壓倒國畫,以西畫標準代替中國畫標準的當時(包括現在),雖說大師親傳卻始終有“不科學”、“不學院”的嫌疑。于是萬鼎臥薪嘗膽幾年時間硬是考上西安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步入所謂正統學院殿堂,三年順利畢業并且留校任教。傳統的先入為主,后又補充了學院式的全面教育,使得萬鼎表現出了比一般純粹以西化為主的學院生更寬闊的功底和更鮮明的中國傳統特色。在中國經濟改革取得輝煌成就全面影響世界的今天,在重視文化,重視國學,重視中國美術的中國風格、中國標準的今天,萬鼎的學畫道路則顯得很可貴、很有效、很有借鑒作用。中國人應按照自己五千年文化大國的標準畫自己的畫,走自己的道路。
萬鼎的畫重視傳統。在學畫之初即按何海霞的指點,下工夫臨摹宋元,一樹一石、一草一木,認真習練仔細揣摩,熟爛于心,打下扎實的基礎,從一筆一畫到一組一景,直到組合大景,完成全景。繼而進入明清水墨世界,逐漸從執著對臨逼近原作轉而變臨意臨,筆墨操作從執著進入從容放縱,無論是工整北派還是水墨淋漓的南派,也不論是水墨淺絳,還是大小青綠甚至金碧,都能心領神會,熟練掌握,打下厚實的基本功。
萬鼎的畫重視寫生,先從臨摹古人開始入手,掌握一定的技法后,一邊學習一邊寫生,幾十年下來,他畫了大量的鉛筆、鋼筆、水墨寫生,成百上千的寫生稿既有生活感受,又不失傳統技法;既有生活素材的收集,又有現場有感而發組合成畫,至此傳統和寫生合而為一,渾然一體,完成著由傳統到寫生,從技法到成畫的過程。
萬鼎的畫重視感受,早年的畫在完成了從傳統技法到寫生現實生活的過程同時,不斷地自然而然地進入了自我的世界,進入了他的創作世界。他的畫骨法嚴謹,勾皴結合得相當自然,立得住又很豐富,墨色的渲染和青綠的疊加使其深厚華滋,在繼承宋畫、青綠、張大千、何海霞全面技法的基礎上,更加重視自己的感受而沒有停留在一般的技法和法度上,偶然使用金碧勾點,更顯厚實深沉中的輝煌響亮,似一口古鐘被敲響一般,深沉至響亮,使人從現實的感動逐漸被引向余味的無窮,繼而進入更加博大的境界。
萬鼎的畫已經相當成熟,萬鼎的畫才剛剛開始!我祝他一步更比一步遠,后步更比前步高。
延安頌 200cm×400cm
云橫秦嶺 1000cm×2000cm 為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創作巨幅金碧青綠山水畫
黃河涌進大地回春 195cm×195cm
萬鼎簡介
萬鼎,西安美術學院山水畫專業教授、陜西省文聯委員、陜西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西安中國畫院副院長、第九次全國文代會代表、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客座教授。
萬鼎,是一個追求重量的人,一個胸有大意蘊,畫有大境界的人。他建立藝術自覺并執著地一步步地去躬腰前行。
“山人合一”是萬鼎重要的藝術自覺。他以秦嶺為自己藝術的對象物和生命的對應物,秦嶺是他畫中和心中的物象和形象,也是他畫中和心中的意象、靈象和理象。2008年,他曾經為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創作了長20米、寬10米的巨幅國畫《云橫秦嶺》,震撼于世。今年初,他的“萬鼎——大秦嶺山水畫展”又在日本成功舉辦。有人說萬鼎是“大秦嶺”的守望者。是的,他熱愛大秦嶺,熱愛這座給予他靈感、給予他創作激情的大山。他也曾經為失學兒童、受災群眾捐款捐物,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就是這位師承著名山水畫家何海霞、長期行走于秦嶺的畫家,承載著歷史的使命,肩負著歷史責任,滿懷信心地在孜孜追求,為陜西的美術事業默默奉獻。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