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茉莉花》成為六合一張亮麗的“文化名片”專家評審組到中國民歌之鄉六合考察
南京市六合區申報“中國民歌之鄉”評審會現場
6月24至26日,“中國民間文藝之鄉”專家評審組一行,到六合考察南京市六合區申報“中國民歌之鄉”工作。專家評審組成員由中國民協副主席、中國藝術研究院客座教授吳元新,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和云峰,中央民族大學音樂系教授柯琳,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所所長王錦強,江蘇省文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王慧芬,江蘇省文聯黨組副書記、副主席楊企鵬,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江蘇省文聯副主席陶思炎組成。六合區委副書記、六合經濟開發區工委書記彭家龍,六合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金安凡,六合區副區長金齊鳴、蔣錫林等參加了考察活動。
六合是蜚聲世界的江蘇民歌《茉莉花》的發源地,民歌在六合演化傳承已有2500多年歷史。據統計,流傳下來的六合民歌有100多首,被省、市、區收入非遺名錄的有48首,《鮮花調》《摘紅菱》等12首民歌被收入《中國民歌》和《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江蘇卷》,民歌《格登代》曾被編入小學五年級音樂教材。2002年10月,六合舉辦了首屆中國南京六合《茉莉花》音樂文化節(后更名為中國南京六合《茉莉花》·雨花石國際文化旅游節),迄今已歷十屆,民歌《茉莉花》已成為六合一張香飄四海的“文化名片”。
活動期間,專家評審組進行了緊張有序的考察評審工作,觀看了六合申報“中國民歌之鄉”專題片《千年傳唱有奇葩》,聽取了六合區領導申報工作匯報,查閱民歌檔案資料;到金牛湖、冶山鎮、八百中心小學、長蘆街道、葛塘街道等實地考察,聽六合原生態民歌、觀看留左大鼓、南京白局表演等;晚上還觀看了“六合民歌專場匯報”演出;召開了“中國民歌之鄉”座談會,進一步了解六合民歌傳承人情況,民歌的歷史、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專家們提出了許多建設性意見,六合區領導表態,申報只是一個開始,并對今后民歌的傳承、保護和發展作出了承諾。
在總結會上,王錦強宣讀了評審組專家代表王慧芬的評審意見。王慧芬指出,六合申報“中國民歌之鄉”工作,一是得到六合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重視,從政策、資金等各方面對申報工作提供支持、創造條件;二是六合民歌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特色鮮明、影響廣泛,六合民歌內容健康、語言樸實、曲調優美,生活氣息濃厚,易學易唱易記,六合民歌保護有力、傳承有序,民間活躍著一支民歌手隊伍;三是六合區申報工作舉措得當,思想認識到位,宣傳發動到位,檔案資料齊全,基層組織工作扎實,群眾參與度高,成立了許多“民間藝術活動中心”。希望六合以創建“中國民歌之鄉”為契機,在民歌的挖掘、整理、保護和傳承上做出更大成績。
經專家組討論,一致同意向中國民協推薦授予六合區“中國民歌之鄉”稱號。
南京市六合區區委書記李世貴在《茉莉花》·雨花石國際文化旅游節開幕式上致辭
南京市六合區人民政府區長霍慧萍在《茉莉花》·雨花石國際文化旅游節上致辭
專家在南京市六合區“中國民歌之鄉”評審會現場查閱藝術檔案
《廣播歌選》雜志社長覃繼紅(左一)為六合區“民歌采風基地”授牌,李亞太接牌
中國民協副主席吳元新(左一)授予六合區“中國民歌之鄉”稱號,六合區文廣局黨組書記李亞太接牌
南京市六合區“中國民歌之鄉”文化遺產保護日大型文藝匯演
(編輯:單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