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文學的使命——莫言獲諾獎有感
我對中外專家的話,聽不懂,我只知道在文學的王國中創造屬于自己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我讓誰做皇帝誰就做皇帝;我讓誰死誰就得死。我是這個世界中生命的主宰。——莫言
瑞典文學院11日宣布,將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莫言時,莫言對此淡然處之,他從容地面對如此殊榮。這與自1901年諾貝爾獎誕生以來,世界上共有104位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的情形是一樣的。這說明了一個深刻但很少有人明白的道理:真正的作家不在乎獲不獲獎,他只知道生活、耕耘在文學神圣的王國之中。
莫言一直在文學的王國中創造著自己的世界。記得上個世紀90年代初,北大英語系舉行了“莫言與福克納”的國際研討會,來自國內及英美研究莫言和福克納的專家出席,陶潔教授主持會議,我也有幸參加了這次國際研討會。休息時,我們在校園抽煙,莫言告訴我,他對與會專家所談的比較文學、文學理論、文學批評沒有興趣,還不如出來抽煙。在研討會上,莫言發言說,我對中外專家的話,聽不懂,我只知道在文學的王國中創造屬于自己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我讓誰做皇帝誰就做皇帝;我讓誰死誰就得死。我是這個世界中生命的主宰。
什么是莫言的世界?如同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美國著名作家福克納構建的“約克納帕塔法”體系而享譽文壇,莫言創造的“高密東北鄉”的文學傳奇也得到了世界文壇的認同。同樣,福克納的故事來自于家鄉像郵票般大小的約克那法塔帕,莫言的故事也來自于家鄉山東高密。瑞典文學院成員約蘭·馬爾姆奎斯特:“他是一個生長在農村的男孩,牢牢地植根于這片土地。”獲獎的時候,他在家鄉與父親、兄弟們在一起。這并不是巧合。他的大部分作品的背景都沒有離開家鄉的土地。瑞典文學院認為,莫言“將民間傳說、歷史和當代相融合”。《費加羅報》評價說莫言結合想象與現實,歷史和社會的角度,“創造了一個宇宙,它的復雜性讓人想起威廉·福克納和加西亞·馬爾克斯。”如同福克納從美國南方走向北方,走向世界,莫言從家鄉走向中國,走向世界。
莫言獲諾獎表明,一個真正的作家應堅守文學神圣的使命、捍衛文學純潔的陣地、創造文學獨特的個性,這是文學發展與繁榮的生命。莫言的大部分作品都贈送過我,并親筆簽名,現在看來倍足珍貴。我認識莫言二十多年,他同眾多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一樣,認識到從事文學創作是個寂寞的生涯,來不得半點心煩氣躁,不能為外界任何誘惑所動。
莫言,就這樣堅守了文學的使命,捍衛了文學的圣地,他讓中國文學走向世界,為中國與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貢獻!
(編輯:路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