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烈生命中悲壯的二十四小時——觀話劇《紅巖魂》
光分明暗,流動的鐵架構建出獄內外;鐵門碰撞的轟鳴聲與多媒體背景的藍天白云在舞臺相遇,那個過往現實的黑暗慘烈和人物精神世界充盈的自由撐滿了舞臺。10月17日,國家大劇院首演了中國國家話劇院獻禮十八大的重點作品《紅巖魂》。謝幕時,舞臺緩緩出現當年在渣滓洞犧牲的革命先烈群像,演員們鄭重地向先烈鞠躬,全場長久地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沒有人能完全復原歷史的全貌,但時間會銘記一切。50年前,小說《紅巖》發表。江姐、許云峰、華子良、小蘿卜頭等先烈的形象從此就伴隨了許多人的青春記憶。話劇《紅巖魂》以小說為藍本,將這些已廣為人知的先烈故事搬上了舞臺。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周志強表示,在小說《紅巖》發表50周年、黨的十八大即將召開之際,中國國家話劇院在遵循原著精神的基礎上探索性地打造話劇《紅巖魂》,以嶄新的視角重新演繹紅色經典,就是要在物質極大富足、精神相對缺失的年代里,力圖通過這部作品重新喚起人們對理想和信仰的關注和追尋,充分發揮戲劇作品凝魂聚氣、引領風尚的作用。
話劇《紅巖魂》由中國國家話劇院和國話影視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共同出品。該劇選取《紅巖》小說中讓人印象最深的“行刑前24小時”為行動線,沿襲并豐富了人物情感,展現了一代飽含信仰之魂的青年人為追求理想與真理不屈斗爭的故事。
在一個歷史的背景里,那是一群人生命的最后24小時,也是一座城市的關鍵24小時。屠殺與抗爭,喪心病狂的破壞和勝利的大進軍,它們絞碎了眾多人物的內心,卻呈示著堅定的理想、偉大的忠誠,或者氣急敗壞的焦灼、彷徨無措的追問。可貴的是,該劇并沒有臉譜化地圖解人物,而是回歸到人性本真的樣貌。江姐與小蘿卜頭以及與各自親人之間的心靈對話形成情感與思想的流動,給全劇帶來一種壓抑之外的溫情;而劇中國共兩黨精英的思想交鋒,更詮釋了勝敗之間“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真理,既有普世情懷,又有直指當今“社會病詬”的時代意義。
在談到該劇的創作時,編劇劉深透露,開始他還有些畏難情緒,一是小說《紅巖》畢竟是經典,各種改編的版本已經有十幾個,二是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那個時代過去得似乎太過久遠,能否引起共鳴是很大的考量。后來,周志強跟他談話,說你可以拋開小說或者同類改編的一些限制,做一個在那個時代條件下的年輕人有關信仰和忠誠的戲。劉深的思路一下子打開了。最后呈現出來的故事由4條主線構成,分別從獄內外的行動線、人物情感線、大時代背景發展等幾個方面對故事予以全面立體的呈現和推進;而江姐與小蘿卜頭之間以及與各自親人的心靈對話,則成為7個楔子聯結成一個“紅巖魂”。
據悉,在話劇《紅巖魂》之后,國話還將相繼推出同名電影和電視劇。
(編輯:路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