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參評諾貝爾文學獎”真相
魯迅1927年9月25日致臺靜農信中,有五段文字涉及到諾貝爾獎金。關鍵的幾句話是:“九月十七日來信收到了。請你轉致半農先生,我感謝他的好意,為我,為中國。但我很抱歉,我不愿如此。諾貝爾賞金,梁啟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這錢,還欠努力。……倘因為黃色臉皮人,格外優待從寬,反足以長中國人的虛榮心,以為真可與別國大作家比肩了,結果將很壞。”
從上述引文來看,劉半農曾提議魯迅參評諾貝爾獎。魯迅謝絕了這一好意,既出于自謙(“我不配”),也出于自勵(“倘這事成功而從此不再動筆,對不起人;倘再寫,也許變了翰林文字,——無可觀了”)。
劉半農是中國人,并不是諾貝爾獎的評委。那么,究竟是誰提名魯迅為諾貝爾獎的候選人呢?
魏建功的回憶
對于魯迅被提名的問題,1981年版《魯迅全集》注釋是這樣說明的:“1927年瑞典探測家斯文海定來中國考察時,曾與劉半農商定,擬提名魯迅為諾貝爾獎金候選人,由劉半農托臺靜農寫信探詢魯迅意見。”這就是說,提名者是斯文海定(通譯為斯文·赫丁,Sven Hedin)和劉半農,轉達者為臺靜農。
《魯迅全集》這條注釋的依據是魏建功的一篇回憶錄《憶三十年代的魯迅先生》:
“劉半農托付靜農這件事,我還在場。這一件事情的發動是由于瑞典人斯文赫定的關系。斯文赫定名義上是個瑞典地理學家,實際上是在我國大西北做偵探工作為帝國主義服務的‘學者’。他曾經在蒙古新疆一帶單獨地進行過若干次的旅行;就在一九二六、二七的當兒,他又通過瑞典公使向北京政府交涉,要做飛渡蒙古新疆沙漠地區的‘科學考查旅行’。
那時國內正是大革命前夕,北京政府是保護不了本國主權的。斯文赫定的要求被留在北京的大學方面以及其它方面的文化人士聽到了,就向當時政府表示了意見:要作科學考查旅行必須有中國學者參加,否則不能允許他的要求。
這樣就成立了一個‘西北科學考查團’,北京大學的教授們是對斯文赫定談判的負責中心,擔任著常務工作的就是劉半農教授。這個團的組織情形不需要絮說,只要讀斯文赫定自著的《長征記》就可以看出他是怎么改變態度接納中國學者參加的了。這斯文赫定是用陰謀手腕的老手,拿瑞典諾貝爾獎金的華冕來取悅中國學者是一份現成的人情,劉半農向先生動議就是斯文赫定給他談后的事。
這一段經過回想起來,魯迅先生的回信不僅僅表示自己的謙虛,實在還嚴正而又堅決地拒絕了帝國主義分子斯文赫定的‘誘惑’。”(原載《文藝報》1956年19號)
魏建功是臺靜農的好友,又跟劉半農熟識。作為親見親聞者,他的回憶自然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特別是斯文赫定與劉半農的關系,他的這篇回憶講得最清楚。對于斯文赫定在中國的所作所為筆者沒有研究,不能妄加褒貶。不過反復誦讀魯迅致臺靜農的這封書簡,實在看不出有抵制帝國主義分子“誘惑”的蛛絲馬跡。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