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做精神文明建設的“工程兵”——我與“五個一工程”的故事
電視劇《紀委書記》劇照
電影《孔繁森》劇照
電影《建國大業》劇照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深入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此,我們的文藝作品承擔培育核心價值觀的任務,而中宣部的“五個一工程”評獎成為這類作品集中體現的平臺。
我是“五個一工程”的老工程兵了,自第一屆入選我編劇的電視劇《紀委書記》,到第12屆參與的電影《建國大業》《辛亥革命》,歷經20個春秋,有11部作品當選。它們是,電視劇《紀委書記》(第一屆)、電影《蔣筑英》(第二屆)、電影《留村察看》(第四屆)、電影《孔繁森》(第五屆)、電影《離開雷鋒的日子》(第六屆)、電影《良心》(第七屆)、電影《法官媽媽》(第九屆)、電影《生死牛玉儒》(第十屆)、廣播劇《深情》(第十屆)、電影《建國大業》(第十二屆)、電影《辛亥革命》(第十二屆)
黨的十八吹響了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的號角,如何提高中國影視文化的質量,如何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精神食糧?回首我參與“五個一工程”創作實踐,回顧走過的創作道路,會更加理解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
“五個一工程”搭建起藝術品走向市場的平臺
上世紀90年代初,電影遭遇著電視、錄像、VCD的挑戰和外國影片的沖擊,觀眾下降,產量下滑,國有企業不景氣,文學部門紛紛解散,在這種低谷情態下,“五個一工程”評選將電影排在首位,各省調動優勢,打造一批好的影片,搶救了低迷的中國電影業。
我參與的作品,每一部都銘記著各級黨委和宣傳部部長的熱心關懷。至今難忘時任吉林省委宣傳部部長的許中田,攜同文藝處長攀登我在長影宿舍的98階樓梯,推門入戶,在我六樓寒舍里商討《留村察看》電影進展,編劇掌握一部影片誕生的鑰匙,“工程”拉近了部長和編劇的距離。鑒于我以電視劇《紀委書記》、電影《蔣筑英》《留村察看》,連續為省里完成工程項目,省委宣傳部在1995年獎勵我五萬元;為確保《離開雷鋒的日子》的質量,時任北京市委宣傳部部長龍新民,親自飛到長春,在電影廠審查臺詞樣片,現場辦公。影片不僅贏得群眾的喜歡,并開創了北京市出品電影的歷史。孕育創建一家影業公司亟需創作骨干,于是,龍部長親自與吉林省協商,將我調入北京;我去新疆宣傳影片之際,時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委宣傳部部長的李康寧到住地拜訪,請我為新疆創作弘揚主旋律的劇本。我已是北京的人了,不好答應。搞主旋律要用笨功的,必須深入生活,不能違反創作規律,不能違反生活規律,不能違反市場規律,才能做好主旋律。李部長連續三天見我。李部長的真誠感動了我,我創作了電影《良心》,導演把這個幫助撫養烈士遺孤的故事拍得感動人心,在上海發行放映時,采取先看電影后買票,打出廣告是:“看《良心》電影憑良心付費!”不滿意不付錢,最后票房達407萬元,超過當時的進口大片。大光明影院首映那天1400多名觀眾,看完電影不散場,四處找募捐箱,觀眾當場為烈士遺孤解囊捐贈了2145元。
當我在生活中發現喬安山,創作了《離開雷鋒的日子》之后,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的丁關根看過影片,高度重視,指示電視媒體,大力宣傳影片,要求做好編劇的專訪,強化精品的精髓就在生活中,要在開掘時代精神上下功夫。由于各級宣傳部門的重視,雷鋒戰友喬安山的故事隨著電影不脛而走,傳遍大江南北。社會需要雷鋒精神,北京有185萬人走進影院觀看,創下最高上座率。我因此而獲得華表獎、金雞獎最佳編劇獎。鑒于我在精神文明建設中,成為弘揚主旋律的代表人物,中宣部和北京市推薦我參加第九屆全國政協。從此,我作為文藝界的委員,代表電影編劇走上參政議政的舞臺。
當電影廠的文學部門解散之際,我已成為四處覓食的自由職業者,然而在這塊精神文明建設的土地上,讓我看到了黨的文藝思想樹起的大旗,看到黨的領導干部高舉火炬引領前行。尊重創作、尊重人才不是空話,從省級部長到中宣部的領導,搭建了溝通領導者與創作者、藝術品與人民群眾、創作生產與社會生活的直通渠道。
(編輯:路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