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而復得的《南詞引正》
昆曲是中國戲壇上的一朵奇葩,以前只知道盛開600多年,是從明嘉靖年間的魏良輔一舉確立“水磨腔”算起。但是,這個約定俗成的昆曲史結論,卻因50多年前的一次偶然發現被推翻了。
1960年,失蹤久遠的《南詞引正》重新浮出水面,文中記載:“腔有數樣,紛紜不類……惟昆山為正聲,乃唐玄宗時黃幡綽所傳。元朝有顧堅者,雖離昆山三十里,居千墩。精于南詞,善作古賦。擴廓鐵木兒聞其善歌,屢招不屈。與楊鐵笛、顧阿瑛、倪元鎮為友。……善發南曲之奧,故國初有昆山腔之稱。”這段彌足珍貴的戲曲史料,雖在戲曲界中湮沒數百年,卻因為曾由明代書法家文徵明抄錄并收入明代書畫鑒定家張丑編纂的《真跡日錄》而得以保存,并歷經500多年的接力傳遞最終失而復得,成就了一段書法作品中留存昆曲史料的佳話。
當魏良輔在明嘉靖年間改良昆曲功成名就的時候,他沒有獨享成果,而是于數腔爭雄之際,在他著寫的《南詞引正》中大度地向世人宣告“惟昆山為正聲”。
他大致勾勒出一部簡明的昆曲發展史——昆曲雛形為“唐玄宗時黃幡綽所傳”,“國初(明初)有昆山腔之稱”。這段文字中,3次用“善”(善作古賦、聞其善歌、善發南音之奧),一次用“精”(精于南詞),特別推舉了顧堅對于昆山腔的開創性貢獻。人說同行必妒,但后人魏良輔對先賢顧堅的崇拜躍然紙上,讀來不禁肅然起敬。有了魏良輔的充分肯定,才使這位小鎮凡人一躍成為昆曲的“開山鼻祖”,令顧堅在昆曲界的領銜地位難以被撼動。
在這100來字的史料中,魏良輔托起了顧堅,推出了黃幡綽,一直成為昆曲姓“昆”的有力證言,因為這是出自“曲圣”之筆、權威之口的高論。寥寥數語,盈盈厚意,字里行間透現出魏良輔謙謙君子的大家風范和堂堂漢子的一身正氣。
魏良輔寫就了《南詞引正》后,由于專論昆曲演唱,言簡意賅,撥亂引正,所以立刻引起了曲壇的追捧,成為引領曲壇健康發展的權威教材。但由于魏良輔是一介草民,沒有條件刻印,所以只能在一些知音圈中抄賞。
當時的蘇州已是昆曲的發祥地,一些才子佳人都以吟唱昆曲為雅事,常常相聚評曲,樂此不疲。以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徐禎卿“四大才子”為代表的吳中文人,由于仕途不順,懷才不遇,只能“移情別戀”,愛上書畫曲文,以示高雅追求。其中的文徵明(1470年-1559年)不但精通唱曲,而且還擅長繪畫,尤精蠅頭小楷。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的夏天,金壇榜眼曹大章在曲友吳昆麓家中發現了《南詞引正》,讀后十分欣賞,并欣然為之作跋,意在隆重推舉大作。
當《南詞引正》的抄本傳至文徵明,由于癡迷昆曲,自然愛不釋手,決定用他秀美的小楷,原封不動地重抄一遍,以加深印象。
但在曲壇上流行的是已作刪減并改名為《曲律》的抄本。可能有人認為《南詞引正》中的那段史料存有爭議而棄之不用。但曲壇上自有識貨人,把《南詞引正》的抄本視為正宗,而終于留下了這篇為昆曲精英樹碑立傳的文論。
張丑(1577年-1643年),江蘇昆山人,善鑒藏,知書畫,是一位泰斗級的鑒定大師。他學識淵博,畢生致力于書畫研究。他又勤于動筆,隨見隨錄,采編了大量他認為具有收藏價值的經典作品,形成了日后影響深遠的《真跡日錄》。書中不僅編進了著名畫家的許多珍品,而且還收藏有許多厚重的書法作品。非常幸運的是,書中竟然收進了文徵明抄錄的《南詞引正》,使這篇在中國昆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文論能在500多年后重見光明。
因為張丑是書畫家不是戲曲家,所以他不太可能會注意到由于《南詞引正》中寫有昆曲史的文字而選入《真跡日錄》,而是主要看中了文徵明的書法藝術。那篇《南詞引正》的小楷抄本字體娟秀靈動,讓張丑一見鐘情;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張丑生于昆山,特別重視收集與故鄉有關的作品。一個書畫鑒賞家呵護了一群戲曲大家,陰差陽錯卻功德無量。
在隨后的歲月里,昆曲的發展如日中天,由于業內傳誦的《曲律》已刪除了那段重要的昆曲史料,所以說,雖然昆曲姓“昆”,但難有證據說明昆山人在“緣起”時就對昆曲作出過重大貢獻。
后來不知什么原因,寫有簡明昆曲史的《南詞引正》抄本消失得無影無蹤。張丑的《真跡日錄》中的《南詞引正》抄本也靜躺“閨中”,一般人不會想到書畫中會寫有曲談高論,即使欣賞作品,大都瀏覽筆畫神韻,根本不會去細讀隱藏其間的驚世史料。直到1960年,時任文化部訪書專員的路工意外發現了《南詞引正》,才清晰了昆曲史的傳承脈絡。
路工(1920年-1996年)早年參加革命,古典文學造詣深厚。上世紀50年代末,他調到文化部擔任訪書專員,專為國家搜集古舊珍籍,尋覓優秀的文化遺產。
在訪書期間的博覽群書過程中,他意外發現了張丑《真跡日錄》中的《南詞引正》。當看到《南詞引正》比《曲律》的內容更為完整時,就認定這是一份珍貴史料,確信價值連城,隨即收購保存,并等待時機,邀請專家考證后讓史料一鳴驚人。
路工發現了《南詞引正》后當然欣喜若狂。一方面向文化部匯報,一方面在同人圈子里透露,讓他們分享經典失而復得的喜悅。又經過傅惜華和周貽白、陳中凡、吳新雷等學者抄錄、校點,終于由戲曲史家、南京大學教師錢南揚在1961年4月30日出版的《戲劇報》第七、八期合刊上發表了《〈南詞引正〉校注》,從此人們終于找到了昆曲史乃至整個中國戲曲史向前延伸的有力證據。
自從找到了失蹤的《南詞引正》后,昆曲歷史才大白于天下:形成昆曲之前,還有持續200多年的昆山腔漸變階段,甚至更長的雅韻積淀階段。常說的昆曲600年,只是從明嘉靖年間的魏良輔時代算起,而根據《南詞引正》提供的史料推算,元末就有了昆山腔,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甚至還可以從唐代的開元盛世算起。
回望《南詞引正》失而復得的漫長歲月,既有戲曲界人士在撰述、推薦、過錄、發表過程中的高風亮節,更有賴于書法家的抄錄、收集。我們唯有對昆曲投以綿綿愛心,讓國粹天長地久,才能對得起先人對文脈傳承的一往情深。
(編輯:單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