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導演的《安提戈涅》
一部公元前442年的古希臘作品,在今天仍具有穿透人心的力量。近日,由李六乙導演的戲劇《安提戈涅》在首都劇場上演??盏奈枧_,簡約詩意同時充滿空間感的燈光,在無聲中將觀眾的目光集中在演員身上。
主演林熙越較為成功地塑造了國王克瑞昂,臺詞處理和肢體動作之間的張力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當克瑞昂對大局胸有成竹時,他的臺詞在不緊不慢的動作配合下,帶有一絲懶洋洋的倦怠,乍聽起來冷漠刻板,仔細琢磨卻在慢條斯理中自帶不可抗拒的威嚴;相反,當他悲憤絕望時,比如結尾處,觀眾看不到演員身上過多的動作,只見他在一片寂靜之中僵硬無語地驀然跪地,人物此時幾欲迸發出的內心痛苦正被僵硬的肢體緊緊束縛,爆發出戲劇張力。
安提戈涅與克瑞昂之間、克瑞昂和姐姐及兒子之間的沖突,都不再是全劇的中心,演員的“內心戲”才是全劇的“戲核”,這是對導演、演員、觀眾的挑戰。通觀全劇,克瑞昂的情感心理線被表現得較為清晰,層次豐富。從剛開始對自己制定的律條信心滿滿,到得知侄女安提戈涅竟敢公然挑戰他的權威后心起波瀾,再到不顧先知勸說,執意維護權威而再次恢復冷靜。在人物外部動作與內心活動的處理上,演員林熙越多采取相反對比的方式:越是不緊不慢其實越是堅定果決,越是聲嘶力竭卻越暴露內心的猶豫和脆弱。
此外,全劇對歌隊的編排與使用,與古希臘戲劇傳統有關,更與導演有意突出演員內心戲的創作意圖有關。歌隊除了擔任敘述者的角色,還被當作主要人物情感的外化手段。當克瑞昂不顧一切地想要彰顯自己的權威時,他的所到之處將歌隊成員隨意推倒;當克瑞昂的兒子海蒙憤怒離場后,歌隊將國王包圍并以單調而強大的聲音向他施壓,國王則斷然揮袍,歌隊隨即無聲倒地;當安提戈涅抱起一個個倒地的人時,則表現出這個人物內心的純真善良。
結尾處,導演讓報信人身處幕后,臺上只留克瑞昂。正對著克瑞昂的一束腳光,將國王的影子投射在白色背景墻上,巨大、孤單。伴隨著巴洛克時期的歌劇選段,大幕緩緩落下。整場戲,除了此時的處理表現出明顯的導演痕跡,導演幾乎隱身于舞臺,這或許恰恰是導演功力與特質的流露,質樸、內斂。
作為古希臘名劇,安提戈涅已經穿越了不同的時代,擁有不同的詮釋版本。這一版,幾乎沒有對原劇本做任何改動,也沒有急迫大聲地在舞臺上表達對此劇的理解。導演對安提戈涅的愛與理解,對世界的冷眼觀察,都在演員身上、人物身上。導演隱身幕后,留給演員用表演功力詮釋角色的機會,也給觀眾一個開放、思考的舞臺。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