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箱帳號: 密碼:
      English日本語簡體繁體

      百年閩臺漆藝,傳承七千年文明

      時間:2012年12月10日來源:《中國藝術報》作者:游光霖(福建省美術館館長)

        中國不僅是瓷器之國、絲綢之國,更是漆藝之國,是世界公認的最早使用天然漆的國家。河姆渡的朱漆大碗界定了我們用漆的歷史,它和各朝代的各種各樣的漆器記載了我國輝煌歷史文化。中國文化中的藝術精神,窮究到底,主要有由孔子和老莊所顯出的兩個典型。由孔子所顯出的仁與音樂合一的典型,這是道德與藝術在窮極之地的統(tǒng)一,可以作萬古的標程;但在實現(xiàn)中,乃曠千載而一遇。在文學方面,則常是儒道兩家,爾后又加入了佛教,三者相融相即的共同活動之場;由莊子所顯出的典型,徹底是純藝術精神的性格,而主要又是結實在繪畫上面。

        在漆文化至少七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無論是從戰(zhàn)國至西漢500年的漆文化鼎盛期,還是六朝戰(zhàn)亂及瓷器興起導致的360年漆文化衰微期,漆藝的創(chuàng)造雖然代有新意、永無止境,漆藝的制作中心卻興衰更替、終有竟期。一個中心衰落了,另一個中心又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逐漸崛起。其重要的動力是漆藝內在的無限可能性和創(chuàng)造可能性的人:他們有時是星散各地的漆藝人,有時是聚集一方的創(chuàng)作群體;有時則是組織嚴密、分工細致、相當規(guī)模的漆藝制作中心。古代漆藝的創(chuàng)造者大多是無名氏,但他們創(chuàng)造的古漆器,卻在歷史上留下了深廣的文化烙印,足以給后人開啟一扇欣賞東方文明的奇異大門。

        近年來,福建作為一個新的漆文化中心正在崛起,為漆文化的延續(xù)和發(fā)揚提供了可能。所以在此時來研究閩臺漆文化生態(tài)應為最佳時機。至少可以在中國文化的獨特領域里留下具有搶救價值和許多難以彌補的珍貴歷史影像與文字資料。

        兩岸的文化、藝術同根同源,卻又在不同的意識形態(tài)下分治了50余年。過去由于兩岸對立,沒能把對臺灣的當代美術現(xiàn)狀的研究提到學術的操作層面上來。現(xiàn)在隨著兩岸文化交流不斷深化,臺灣美術的歷史和現(xiàn)當代美術的成就,應該進入大陸美術研究的理論體系,從而使中國美術理論的研究成為一個整體。尤其是現(xiàn)在為促進兩岸的統(tǒng)一,更需要在文化和情感上做更多開放的民間了解、互信的時候,兩岸美術展的舉辦,美術史、美術理論的研究,無疑是向大陸介紹臺灣很好的一個管道和表明研究立場的一個平臺。

        漆藝史是文化藝術史中的重要一環(huán),臺灣漆藝史的現(xiàn)狀當然也反映了臺灣文化藝術生態(tài)的許多現(xiàn)象。關注臺灣文化藝術的生態(tài),理解閩臺漆藝的現(xiàn)狀與傳統(tǒng)藝術史淵源的互動關系,有助于理解過去的成就,以及現(xiàn)在藝術家努力的目標,既往隔閡陌生的感覺便會轉化為親切而有趣。

        筆者以為閩臺兩地漆文化的交流可以從如下幾個階段進行研究:

        清末,大陸福建、廣東一帶因經(jīng)濟因素移民臺灣的先民,在“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時代,并未能將精美但費時耗工的漆工藝完整地自唐山移植至臺灣,然而隨著木制高級家具(如太師椅、八仙桌、神桌、神龕等)與器用的產(chǎn)制,亦伴隨傳入在這些家具或器用表面髹涂漆汁的技藝,桃園大溪與彰化鹿港是當時主要產(chǎn)地。當時髹涂這些家具或器用的生漆購自大陸后,于本地加熟桐油在太陽下攪拌制成熟漆以供髹涂。

        唐宋時期我國漆工藝傳入日本,并發(fā)展出深具東瀛風格的漆器藝術。日本占據(jù)臺灣之初(1901年),便將日本種漆樹移至臺灣試種,但因氣候不宜(日本漆樹屬于寒帶品種)而宣告失敗。20年后(1921年)日本又引進越南漆樹種子,在臺中州能高郡魚池莊中央研究所林業(yè)部蓮花池試驗地(前臺灣林業(yè)試驗所蓮花池分所)試種,結果順利發(fā)芽、成長,試種成功。同時日本北海道帝國大學位于眉原的演習林(今中興大學蕙蓀林場)也試種安南漆樹。五年后,蓮花池試種的漆樹已可采收。上世紀20年代末期(1929年)日人遂在新竹州銅鑼一帶大量進行安南漆樹的移植,以減緩對大陸漆的依賴。1942年,臺灣第一家精制漆工廠遂在銅鑼設立。日據(jù)時期中葉,日人山中先生在臺中市成立工藝傳習所,分車床、漆器兩科,教授漆器的制胎與髹漆技藝。資深漆藝家陳火慶先生(2001年去世)、王清霜先生與賴高山先生皆在此處認識漆藝之美,并習得漆藝。當時傳習所內所用的熟漆都是購自日本。

        臺灣光復后設立于銅鑼的精制漆工廠由中國漆業(yè)公司接收,但因經(jīng)營不善,于1956年結束營業(yè),爾后臺灣生漆生產(chǎn)重心逐漸移轉至南投埔里、國姓一帶。至上世紀60年代,臺灣生產(chǎn)的天然漆多外銷日本,本身尚未發(fā)展出漆器制造業(yè)。

        除了受日本漆藝的影響,臺灣地區(qū)另有一支傳承自福建的漆工藝。國民黨遷臺后,前臺灣省議會秘書長陳翔斌夫人劉淑芳女士成立“美成工藝社”,聘請福建漆藝家傳授技藝,制作漆器販售。由于料貴工繁,價格高昂,1978年“美成工藝社”結束營業(yè)。雖然短暫,卻也使得生活在臺灣地區(qū)的國人再度認識福建漆藝,并培養(yǎng)出一位資深漆藝家唐永哲先生(1997年去世)。唐永哲先生曾于1964年成立振華漆器益設,推廣漆工藝,并于1988年在隸屬于當時臺灣省建設廳的手工業(yè)研究所臺北展示中心舉行漆器工藝展,推廣漆器藝術。

        1996年,臺灣行政主管部門文化建設委員會轄下的傳統(tǒng)藝術中心籌備處有鑒于臺灣地區(qū)漆器工藝的式微,遂委托臺灣省手工業(yè)研究所進行漆器藝人陳火慶技藝保存與傳習計畫,招考十位年輕學員,為期一年,由陳火慶先生、王清雙先生與黃麗淑女士傳授漆藝,其間也聘請大陸藝師吳川與鄭力為兩位傳授技藝。除了官方的傳習計畫,資深漆藝家賴高山與長子賴作明也單獨招收學員,傳習漆藝。

        近年來,兩岸漆藝家的交流極為頻繁,有“從河姆渡走來國際漆藝邀請展”及臺灣漆藝界策劃的一些活動把兩岸的藝術家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為兩岸的漆藝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平臺。通過對閩臺兩地漆文化淵源和當代漆藝創(chuàng)作現(xiàn)狀的梳理,既研究了古老流淌了數(shù)千年的漆樹液在當代的各種可能性,在這普遍浮躁的年代,一定有值得探尋的生命體驗:在西風東漸中如何保持足夠的民族審美自信;也佐證閩臺兩地有著歷史悠久的血緣、地緣、物緣和文化緣等親緣關系,兩地人民不但語言相通、風俗相近,生產(chǎn)、生活形態(tài)以及文化藝術等方面的內涵也基本一致。


      (編輯:竹子)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99不卡| 激情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狠狠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 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久久| 色欲狠狠躁天天躁无码中文字幕 | 一本久中文视频播放| YW尤物AV无码国产在线观看| 亚洲毛片网址在线观看中文字幕 | 久久精品中文无码资源站| 超清纯白嫩大学生无码网站| 亚洲人成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无码免费久久| 国产免费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久久精品大| 日本久久中文字幕| 日韩电影免费在线观看中文字幕 | 狠狠躁天天躁中文字幕无码 |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大桥未久| 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字幕不卡| 久久无码高潮喷水|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人妻AV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 免费在线中文日本| 国产亚洲中文日本不卡二区| 无码国产亚洲日韩国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爆乳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线中文在线资源 官网| 视频一区中文字幕|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日韩久久久久久中文人妻| 亚洲色中文字幕无码AV| 中文字幕丰满乱孑伦无码专区| 国产精品中文久久久久久久| 熟妇人妻久久中文字幕| 日本阿v网站在线观看中文 | 中文字幕国产在线| 最近中文字幕国语免费完整| xx中文字幕乱偷avxx|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网站 | 无码超乳爆乳中文字幕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