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紀錄片 “行規”初立
首屆中國紀錄片制作行業年會13日落幕,與會者認為
中國紀錄片 “行規”初立
12月13日,首屆中國紀錄片制作行業年會在北京落幕。100多家制作機構匯聚一堂,共同探討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與制作機構如何深入合作的議題。作為國內最大的紀錄片播出平臺,央視紀錄頻道自2011年1月1日開播以來,對行業資源整合、行業標準的確立起到了促進作用。
題材
改變內容狹隘現狀,按照觀眾需求“供貨”
長期以來,國內的紀錄片市場欠缺基本的行業標準和規范,導致制作機構在投資制作紀錄片時面臨骨干團隊少、優秀人才少、資金投入低、節目品質低等問題。
調查結果顯示,考古探索類、自然動物類、科技軍事類和社會技術類的紀錄片收視需求是最大的,其次才是人文地理類和歷史檔案類。然而,中國紀錄片市場的節目供應情況卻與觀眾需求背道而馳。
“中國的紀錄片中,自然題材類紀錄片的數量少,制作團隊也少,社會題材類紀錄片數量多,但質量明顯不高,一是投入成本低無法保證節目質量,二是行業對社會類節目的選題和理解還比較狹隘。”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總監劉文說。
2011年7月15日,紀錄頻道啟動了“活力中國”邀請招標活動,以“社會類現實題材”為選題范疇。紀錄頻道投入資金超過1000萬元,面向社會制作機構委托定制100集現實類紀錄片,吸引了51家社會制作機構參與,31家機構投標,收到42份投標文件。
“我們希望通過這個節目委托制作的形式,推動整個行業的標準化建設,包括選題標準、形態標準、技術標準和價格標準。”劉文說。
2012年3月,首批“活力中國”社會類現實題材紀錄片開始在紀錄頻道播出,至今已經播出42集,人物類紀錄片《早安小丑魚》、財經類紀錄片《我是老李》、時尚類紀錄片《“獨狼”的新生》、科學紀錄片《憤怒》等作品給觀眾帶來了新的紀錄片觀賞體驗。
標準
制作思路轉變,以市場和頻道定位為先
自2011年開播以來,紀錄頻道已與300余家社會制作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截至目前,社會制作機構在紀錄頻道累計播出成品節目215部1500多集,共計50000分鐘,占紀錄頻道開播以來節目首播總量的1/3。
“在委托制作的情況下,紀錄頻道是買家,制作機制是賣家,在市場上,賣家就得考慮買家的需求。”中央新影集團總裁助理張力說,過去不少紀錄片創作者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去看作品,未必符合市場、頻道和觀眾的需求,如今“制作機構的思路發生了巨大的轉變”。
“宣傳味濃的不要,行業味濃的不要,說教味的不要,沒人味的不要,拖拉冗長的不要,沒故事的不要,缺歷史觀的不要,畫面凄慘的不要……”張力如此總結央視紀錄頻道的標準。依照有人物、有故事的敘事方式,一些制作機構制定了敘事模板。“從某種意義上說,紀錄頻道的標準確立了,整個行業的標準也就確立起來了。”
市場
需求信號誘人,“不賺錢無收視”鐵律漸破
在中國紀錄片行業,一直存在三條認知:紀錄片一不賺錢、二無收視、三沒有核心競爭力。然而,通過央視紀錄頻道與制作機構的廣泛合作,所謂鐵律正在逐步被打破。數據顯示,截至目前,紀錄頻道節目收視份額排名前50的制作單位里,社會制作機構占66%。
有業內人士表示,“每天24小時雙語全球播出,每天首播節目長達6小時,紀錄頻道的吞吐量已經達到了國際一流水平,它釋放出的市場需求信號非常誘人!”目前,很多省市電視臺正在積極組建紀錄片的部門和紀錄片工作室,很多流失的人才也重新回歸。
“委托制作的意義不僅僅是制播分離。對于國內紀錄片工作者而言,大家真的不用都擠破腦袋去搶那些已經在縮小、實際上競爭無比激烈的國際資金了。”中視遠方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的制片人韓軼說。
“國際紀錄片市場有一些最新發展,比如戲劇再現、現場直播、主持人介入、真人秀等多元化的表達方式,特種攝影、特技動畫等技術手段,這些趨勢和要求已經成為央視紀錄頻道原創紀錄片的標準,并逐步成為播出要求。”劉文說。
(編輯:偉偉)
· | 拍紀錄片先把自己否定三次 |
· | 21部國產紀錄片獲2013年度首批推薦 |
· | 大型紀錄片《苦難輝煌》的幾點啟示 |
· | 中國藝術報:紀錄片“炫技”請勿割傷公眾知識 |
· | 大型紀錄片《京劇》首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