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票選丑陋雕塑 眾人“辯美”
日前,由搜狐發起的2012年全國丑陋雕塑評選在網上引發網友瘋狂吐槽,截止12月15日,近500萬張選票揭曉了他們心中的全國十大丑陋雕塑。武漢、重慶、昆明、北京、桂林等城市的“丑陋”雕塑榜上有名。網絡評選結果折射出當前城市雕塑面臨的兩大困境。
誰是城雕方案的決定者?
根據網友對丑陋雕塑的點評,大多數人對城市公共空間的雕塑方案決定過程提出質疑。特別是一些地方上的城雕方案,不排除存在“長官意識”和“腦門一拍即成形”的可能。不少專業人士表示,自己很難在最終決策中發揮作用,因為投資方的意見往往成為主導。另外,很多地產開發商為了“美化環境”的初衷,更是不惜財力在城市空間中顯示“實力”,個人意志對公共空間的隨意踐踏似難阻擋。中央美院教授隋建國認為,城雕方案的設計與實施,都應尊重藝術規律,完善的方案產生機制必不可少。與此同時,網友對于公開征集城雕方案的呼聲越來越高。可問題隨之而來,誰能保證公眾參與選出的城雕方案就一定是美的,而不是艷俗或庸俗的呢?想來,類似國內一些政策出臺前的聽證會機制更為有效。出資方會同專家拿出方案,再來舉辦公眾參與的聽證會,最終確定實施方案,或許是解決此問題的一個途徑。
公眾與專家審美差異有多大?
其實,不少業內專家認為,在網絡票選十大丑陋雕塑中,有一些還是當代知名雕塑家的作品,其作品在完成陳列之前效果還是不錯的,但由于管理疏忽和一些“有心人”隨意“錦上添花”,致使原作傷痕累累而不幸入選。但這同時折射出一個不能回避的事實,雕塑家在創作中確實對公眾的感受考慮不多。藝術家包泡認為,很多網選丑陋雕塑從專業角度看,并不一定是不好的,只是網友不喜歡,這其中可能是雕塑家自身的現代雕塑樣式探索與老百姓的審美產生的沖突。中國藝術研究院建筑藝術研究所副所長王明賢也認為,大眾審美與專業審美存在差異,公眾普遍審美素養提高還需要一個過程。可問題是,雕塑一旦從室內轉為室外,屬性就發生了變化。架上雕塑的探索性不得不對公共空間中大眾的審美取向相妥協,畢竟城市空間里的任何存在都屬于在其中活動的所有人。從這個角度看,網友大規模參與票選丑陋雕塑的行為也說明,公眾正在尋求一個表達自己心聲的渠道,這種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讓這場網絡票選顯得更為有益。
美并非真理可越辯越明。但實踐證明,美的東西遲早會顯現其價值,不美的東西最終會被歷史所埋沒。只是在公共空間中,越來越多的公眾參與自覺性的提高尤為可貴。當他們要發聲,并有渠道發聲時,當決定者不可隨意為之時,才有可能降低不美的東西出現的概率。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