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心理的建筑投影
四川省德陽市聾啞及智障兒童學校
德陽特校是一所企業援建的公益性學校,位于四川省德陽市郊區。學校主要招收兩類殘疾學生:一類是智障兒童,一類是聾啞兒童。校園總建筑面積8300平方米,師生規模約200人。
家
在我們的想象中,200人的學校更像是一個充滿關愛的大家庭,所以設計圍繞“家”的概念來展開。我們從兒童畫里找到基本的形式原型:坡屋頂的小房子開著方窗,代表著兒童潛意識里面對家的想象。所以,建筑體量化整為零,造型采用5棟小房子圍繞中心院落的方式,分別是智障教學樓、聾啞教學樓、綜合樓、宿舍樓、體育綜合館,再加上場地上兩個更小的房子——露天劇場的舞臺和門房,一共7棟小房子組成一個微型的村莊。
功能設計
作為智障和聾啞兒童共用的學校,空間上將兩類兒童的教學空間做適當區分,以避免相互干擾。衛生間設計也考慮教師和學生分開使用。特別針對智障兒童的區域,建筑平面流線設計簡潔,避免采用弧線和封閉樓梯間等容易迷路的空間,同時通過地面色彩和特殊開窗等方式標明空間方位與功能,便于識別。我們計劃將校園體育活動房和餐廳對社會的殘障人士開放,所以將其設在相對獨立的位置,并配置了無障礙坡道、衛生間和淋浴房,體現對殘障人群的關愛和照顧。
園林與舞臺
校園就是一座園林,一條開滿窗洞的長廊將各個單體連接在一起,圍合出校園中央的庭院。院落種滿大樹,中央是一個露天劇場,那是孩子們歡樂和聚會的場所。為此我們特意設計了小木屋式樣的舞臺,向著半圓形坐席敞開,成為庭院視覺和活動的中心。
心理空間
建筑平面體現“向心性”的空間概念:每棟單體中部挖空形成天井,教室均圍繞天井空間布置,總圖上各單體又圍繞著校園中心庭院布局,層級向心的空間充滿圍合感與安全感。這種建筑空間的層級關系來源于對殘障兒童社交空間的分析:從小集體(教室空間)到中集體(天井空間),再到大集體(校園中心庭院),正是這種兒童心理在建筑上的投影。
天井
天井是一種原型,教學樓和宿舍樓均采用天井模式。天井朝向校園中心庭院敞開,人們穿越天井進入建筑底層門廳。天井周邊的白墻開設不規則方窗,天井成為人流、視線和光影匯集的中心。
看的游戲
建筑的天井、中庭、連廊和屋頂開著大大小小的方形窗洞,孩子們可以從不同的高度和角度相互對望,視線的豐富關系吸引孩子們去發現周邊的世界,從而更好地開發智力,建筑也成為一種特殊的教育工具。
綠墻
建筑的山墻被設計為一道綠墻,沿外窗設置通長的金屬花槽。花槽還同時兼有空調擱板和防墜欄板的功能。花槽里的植物采用盆栽方式,便于維護。綠葉和藤蔓沿著樓層間豎向的鋼拉桿向上生長,從窗口就可以看到綠意盎然的畫面,象征著學生的成長和希望。
(作者為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副總建筑師)
(編輯:路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