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追尋美好的“中國空間”
12月8日至9日,首屆中國設計大展論壇在深圳舉辦,與會學者、設計者就中國設計的現狀和未來各抒己見,其中空間設計分論壇探討了近年來中國設計的整體探索。本報特刊登本次中國設計大展空間設計4個獲獎作品,并以德陽市聾啞及智障兒童學校為個案,展示空間設計師對社會生活的深刻關懷。
田中央聯合建筑師事務所設計的羅東文化工場,棚架凈高18米,8米出挑,透視上避開了結構的現實性,
產生讓人愿意接受的輕盈,人人都可以公平看到全局
設計可以是什么?當開心網上的“種菜”社區轉變為真實的生活,一種全新的設計理念進入12月初深圳舉辦的首屆中國設計大展的展示范圍內:現在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做關于可持續農業方面研究的博士后石嫣,以社區支持農業的設計模式——小毛驢市民農園,成為大展跨界設計論壇的一個另類講者,而她的理念展示之地也成為大展中觀眾云集的地方。
在今天,設計已經不再是一物一時的藝術設計,而是更加注重人類可持續發展、強調貼近自然的設“計”——這是首屆中國設計大展論壇嘉賓的共識。面對復雜的現實世界和專業的不斷細化,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認為,要重新審視“設計”,從原有的概念中找到新的趨勢,如注重設計的社會學想象力,讓人、物、語境之間的關聯形成不斷循環的結構,從關注消費者、用戶轉變為關注公民、關注人。
埋下城市的種子
大紅外觀、斗拱造型,篆字的二十四節氣印于其上,圓明園中的“九州清晏”成為此建筑的屋頂花園……被譽為“東方之冠”的中國國家館,作為上海世博會成果的代表作品入展首屆中國設計大展,再次帶給參觀者啟迪:你理想中的城市應該是怎樣的?“為城市做設計需要有戰略眼光——整體的、全局的、長遠的。設計世博會園區,其實是為上海的發展設下一條長遠的計。”2010年上海世博會園區總規劃師吳志強在大展空間設計論壇上講到。他展示了一組對比圖片:世博會的展示場地是在上海存在160年之久的污染源濱江老工業基地;世博村、快餐廣場、企業園區、中國館、世博軸等是上海要在2020年完成的城市規劃戰略,分別對應領事館、會展中心、工業博物館、中華藝術宮和商業綜合體等。原來,在世博會園區建設中,設計師們用心良苦改造了上海的過去,創造了上海的未來,并給全世界人民帶去難以忘懷的快樂。在這個案例中,設計成為提出問題的設計,從服務于產業轉向服務于社會,從為現實世界而設計轉向為可能的世界而設計。這種面向未來的設計,也成為中國空間設計的一個未來走向。
在臺灣宜蘭,與上海一樣為海風吹拂的城市里,黃聲遠的田中央工作群也十年如一日地改造著城市的每一個細節,讓建筑在大自然中自然生長,成為有色彩、有情緒、有旋律、有樂趣的流連之地。他主持設計的羅東文化工場被認為是臺灣近年來最具突破性的公共建筑,“其結構和空間形式融會現代主義與地方性構造,并與環境和歷史充分呼應,營造出全新的、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文化中心”。可實際上,對于黃聲遠和他的團隊、對于宜蘭的居民來說,羅東文化工場沒有那么深奧,一個大棚一樣的開放空間給予居民更多的平等、自由、歡樂以及享受陽光的機會。田中央工作群的成員都接受過嚴謹的建筑學學科訓練,但在宜蘭的每一個建筑實踐中,都嘗試用心去體會建筑與人共舞的靈魂、更加多元化的功能,而不是精確的結構和炫技的外觀。黃聲遠團隊完成的櫻花陵園D墓區納骨廊,用了超越建筑尺度的冷靜,嵌入七條與大地相容長長的水平板,設立了一個有尊嚴又價格平實的人類最后居所。探訪的親友可以登高,可以在小院落中追思,可以散步時透過縫隙遠眺變化的風景,可以感受到陽光及霧氣在時間中自由的流轉。
風景,不只那邊獨好。國家體育場(鳥巢)中方主設計師、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副總建筑師李興鋼用自己的建筑設計實踐著法國建筑師勒·柯布西耶的建筑理念:在幾何中瘋狂尋找各種形狀,如立方體、球體、圓柱體和金字塔形,讓陽光透過立方體,形成一種獨特的韻律。李興鋼對建筑設計中“幾何”的意義給出了更加明確的解釋,即“賦予建筑簡明秩序、結構和材料邏輯以及捕獲勝景的界面,讓結構、功能、空間、形式、材料和光線客觀互動,體現人工性和物質性”。“幾何”與“勝景”是李興鋼在各種演講場合所倡導的建筑理念。在北京復興路乙59-1號辦公樓改造方案中,他由基于原有結構體系確定的金屬框架網格幕墻向外懸挑不同尺度的空間,生成立體畫廊空間;外立面不同尺寸的窗戶成為取景器,而不同透明度的彩釉玻璃則讓景物的呈現或濃或淡。
回歸單一訴求
無止橋,意為“無止境的橋”。橋有長短,但作為扶貧的重要舉措之一,無止橋慈善基金項目在貧困地區的建橋、建房之路漫長且艱辛。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筑學系系主任穆鈞對于無止橋項目入展首屆中國設計大展表示訝異,因為從專業角度講,他與志同道合的建筑專業師生們所一直堅持的無止橋項目與建筑科技、審美沒有必然關系,全部項目只有一個簡單的出發點——解決當地的實際問題。
眾所周知,無止橋的第一個項目因為一個急湍河流上的獨木橋而始,當時的穆鈞只是一個在香港中文大學在讀的學生。人非草木,孰無惻隱之心?享受優越城市生活的建筑系學生在導師吳恩融的帶領下,開啟了遠離城市建筑的實踐之旅:盡量使用當地材料,引導村民自建,搭建起一座座形態各異的過路小橋——它們是學生和村民一點點架設出來的、真正意義上的手工橋。
無止橋慈善基金項目以橋為起點,慢慢擴大到村民房屋、甚至整體環境的改造建設。項目所實施的建筑設計褪去復雜的、美觀的外衣,回歸到簡單的、功能性的單一訴求中。一個被河流圍住的小村莊、一個婦女帶著幾個孩子脫褲脫鞋蹚水、一種彌漫在夯土建筑倒塌一片的村莊里的絕望情緒,這一切促使無止橋團隊不畏艱難,開始嘗試最經濟適用的受災村莊重建項目。他們考察國外的生土建筑,分析受災地傳統夯土建筑無法抵御地震的原因,改良夯土成分配比,用玻璃加固,將村民分組使之互相扶助自建,最后用1平方米造價僅100元人民幣左右的價格,讓破敗不堪的小村莊在短短幾個月內煥發生機。如此社會學意義上的整體建設實踐,重建的不僅僅是一棟棟房屋,更重要的是讓村民對傳統工藝、對自身、對生活恢復了信心。
無止橋項目代表作的入展,體現出設計概念的延伸。近年來,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國土空間中的城市空間、農業空間、生態空間等都發生著前所未有的劇變,也改變著既有的空間設計分類標準。原有意義上的建筑、規劃、景觀、室內設計等門類,有可能在“空間設計”的統攝下成為某種具有指向性的全新表述。本次大展關注新涌現的空間營造現象,展示一個能夠反映當代中國社會生活狀態方方面面縮影的“中國空間”。
(編輯:路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