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遠志 濟蒼生——記畫家吳東魁
圖為吳東魁中國畫作品《朝露雄姿山河壯》。
長鳴不已傲云天(中國畫) 吳東魁
吳東魁是一位虛懷若谷的畫家,一位奉獻愛心的慈善家。他用一支筆寫精神,一顆心為藝術,一雙手表達自己的慈悲情懷。
吳東魁出生于山東菏澤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心靈手巧的母親為他開啟了藝術之門。母親紡出彩虹一般的絲線,織出色彩斑斕的花樣,剪出活靈活現的人物,為他講述美麗動人的故事,牽出他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少年時代的吳東魁處處尋找學習繪畫的機會。自家屋后的菜地,是他四季寫生的樂園,從種子發芽、開花到結果,他逐一記錄下植物成長的過程。為了觀察各種飛鳥的習性和動態,他每天都到山林里觀察燕子、麻雀、喜鵲,在這個天然的飛禽園里,他記錄下這些朋友的一舉一動,鳥兒在他的筆下惟妙惟肖。
在吳東魁的家鄉菏澤,和牡丹一樣聞名天下的還有彩蛋。這是一種在蛋殼上以涂色、繪畫、雕刻等手法制成的民間藝術品。中學畢業后,吳東魁考入工藝美術廠,從事出口彩蛋的設計與創作。他細膩的筆墨融入潔白的蛋殼中,這些彩蛋漂洋過海,走入千家萬戶,傳播著中華民族的民間藝術。這段經歷,也為吳東魁打下了繪畫功底。
如今,吳東魁雖然名聲遠揚,但他始終心處淡然之境。平日里看到最多的,是他研墨靜思的姿態,胸有成竹的神情。他以中和之氣運筆潑墨,動靜之中書寫寰宇,瀟灑大氣。拾筆展畫間,講述的是一個故事,或表達著一個主題,或如古人所云:“寫梅取骨,寫蘭取姿,寫竹直以氣勝”。
《竹子雄雞圖》是吳東魁的代表作,他視竹為知己,并以虛懷若谷的品格律己。他認為只有不斷地探求,才有虛心的精神。此外,傲然挺立的雄雞與搖曳芬芳的紫藤,亦是他的珍愛。他遵循骨法用筆,倒筆、旋筆、擦筆、拖筆、頓顫兼而有之,形成了豪放的藝術風格。
黃胄曾評價吳東魁的竹雀圖:“銅皮鐵干碧玉枝,庭前老樹是吾師,畫家門戶須自立,不學元章與補之。”吳冠中稱贊他的畫作:“東魁用自己的眼,發現新的美感,找新的表現手法,創造現代中國畫。”
對于中國畫來說,詩書畫印相結合是高遠的追求。吳東魁深知,畫品離不開書品,書品離不開文品。歷史、哲學、文學是令吳東魁癡迷的另一片天地。許多業內人士說,吳東魁的繪畫有著文學的敘事性、哲理性;詩詞的抒情性、節奏性;金石書法的線條感和韻律感。這些都源自于他平日的讀書與思考。
“讓藝術回歸于社會,造福于民眾”,是吳東魁的夙愿。2006年,吳東魁出資創建了“吳東魁藝術館”,免費向社會開放,為社會各界提供了一個交流的平臺,為廣大民眾提供了一個學習和交流的場所。
這樣一位被人們戲稱為藝術界“財神”的吳東魁,卻拙信“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過著自律節儉的生活。因為他要讓財富變得更有意義——捐助100所希望學校,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過上幸福的生活。他希望能用熱忱與慈愛,融入 “人文關懷”的社會氛圍,因此把“抒遠志、濟蒼生”作為自己的人生信念。目前,吳東魁已經在青海、吉林、貴州、內蒙古、山西、江西捐助了41所希望學校。
除熱心教育事業外,吳東魁還先后為紅十字會等公益機構捐款。對公益事業堅持不懈的投入,讓他成為人們心中的“慈善畫家”。他說,“捐助希望學校,為祖國培養人才,我愿盡我所能。因為捐助教育,是在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添磚加瓦,我一定會堅持做下去。” 這便是一位心系蒼生的畫家的遠志深情。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