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領軍人物可不可以學
文化發展離不開好的創意,而走在前端的,往往就是那么幾個人,如同一行人密林探路,能看到柳暗花明的是他們,后邊的人只是盡力跟隨。那么,這些領軍人物、探路者是不是可學的?他們成功的經驗能不能被復制?近日,在第十屆中國文化產業新年論壇上,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王一川就在嘉賓對話中提出了這樣一個爭議性話題,讓嘉賓打起了擂臺賽。
正方 任何東西都可以學
蘭陵劇坊創立者 吳靜吉
一定要有一個創意的人,才能產生創意。這個人首先一定要有熱情,有動力,做其所愛,愛其所做,即便不愛,也要慢慢培養感情。
創意領軍人物可學不可學呢?我想任何東西都是可以學的,只是學的程度不同而已。首先你一定要找到你自己愛的是什么。比如我認識一位楊先生,他是學運輸工程的,可意外地發現自己喜歡音樂的時候,他就跑到音樂里去了,這種熱情就非常重要。除了熱情,還需要訓練等其他要素。
我用創造力四個P來歸納創意,第一個是Product,即產品,或者說它只是一個小型的創意,要經過執行才能變成成品。第二個是Person,一定要有一個創意的人,才能產生創意。這個人首先一定要有熱情,有動力,做其所愛,愛其所做,即便不愛,也要慢慢培養感情;其次還要有文化底蘊,即以人為本的同理心和人文關懷;再次要有國際視野和多元的包容。第三個是Process,創意從開始到靈感到產品形成,需要有一個過程。第四個是Place,壓力和目標、氛圍、環境,是人與環境的交互作用。
好人才比好觀念重要,有好的人才,就有好的觀念。一個再好的構想,交給平庸的團隊,他們也會搞砸;再平庸的想法,交給一個很好的團隊,他們也會有辦法補救。以皮克斯動畫公司為例,他們是在認真地玩創新,所謂玩一定會很愉快。他們有三個運行原則:第一,人人都有自由與任何人溝通。在做創意時沒有階級之分。第二,人人都可以安心地提出觀念。你的觀念可以不好,但是你可以提出來,讓大家在觀念中互相飆升。第三,與學術團體的創新保持密切聯系。他們經常參加座談會,弱水三千取一瓢飲就受益無窮。哈佛大學也講創意人才的幾個能力,第一要會聯想,第二要不斷提問,第三要在生活中去觀察,大部分的創意都跟生活有關聯,第四做不同的試驗,第五網絡,第六比喻,第七組合,等等。
世界上兩件事情最難,一是把自己的思想裝進別人的腦袋,二是把別人的錢裝進自己的口袋。前者成功了叫老師,后者成功了叫老板,兩者都成功了叫老婆。文創產業也有兩件難事:一是必須把自己的創意裝進政商的腦袋,二是必須要把別人的錢財裝進自己的口袋。前者是文化人,后者是產業人,想要靠創意成功連接文化人和產業人,需要創意媒合人才,做媒合不需要冒豬八戒照鏡子、兩面不是人的危險。文創媒合人才,這是在香港、臺灣、大陸都很需要的,他要懂至少兩種不同的專業,中間用創意把它們連接起來。
反方 領軍人物不是一個學位
中國美院包豪斯研究院院長 杭間
很多學生都曾經問過老師:我們怎樣才能推陳出新?老師只能告訴你,真正的學習和長進還是要在對社會非常廣闊的審時度勢中才能成長。
創意領軍人物不可學,因為領軍人物不是一個學位,至少不能從課堂上學到,而是貫穿到所有制作方面的始終。中國人都知道師傅叫徒弟不斷挑水的故事,或者讓一個習武的徒弟練很長時間的基本功的故事,中國傳統方法是希望這些弟子在漫長生活中訓練基本功,最后武功達到一個高潮。西方的喬布斯是另一種做法,他的電子產品是需要為用戶服務的,但是他要求他的設計師不要考慮用戶,而是發揮想象力,他幾乎是在壓榨他手下的設計師們發揮他們的想象力。最后兩者都獲得了成功。
以洛可可設計公司為例,其總裁賈偉是2012年深圳設計展參展的設計師之一,我們推薦他參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他的設計對傳統的活化,他的作品中的香道、器皿(如漢代的漆器)等元素在中國傳統中至少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在這次設計展過程中,如何將傳統的元素轉換成現代的、尤其是現代年輕人的生活所能接受的一種語言和方式,這是我們現在設計界很多人在努力探討的。另一個參展的作品,是由三個年輕的設計師完成的,其中一個是老外,他們非常喜歡傳統的做油紙傘的技術,于是向當地老百姓學習這種技術,聲稱就想扎根余杭,不想到大城市去。從民間藝人那里學成之后,制作現代的東西,技術和材料是傳統的,表現形態是現代的,他們的作品在國際上獲得很多獎項。為什么中國學生學了四年設計,畢業以后面對著這么熟悉的傳統元素做不出來呢?這些是需要了解美學,需要審時度勢,需要通過對傳統和今天事物的判斷才能做出來的。這些也都是需要年輕人努力去做的。
今天的產業,往往是理論比較先行,實踐相對來說比較落后。中國設計和歐美發達國家的設計比起來,還有相當大的距離,類似于高速路上跑馬車。很多學生都曾經問過老師:我們怎樣才能推陳出新?老師只能告訴你,真正的學習和長進還是要在對社會非常廣闊的審時度勢中才能成長。因而,創意人才不可學,也就是說年輕人不要拘泥于課堂里和書面上,應該更多地走入到社會中去。
中立 創意人才不可學,但可以激勵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 王一川
我們可以想辦法鼓勵那些想做創意人才的人,為他創造優厚的、寬松的、自然的環境,為他提供條件,激勵他把自己的創意才干發揮、揮灑出來,成為創意產品。
2008年深圳文博會上請來一位國際創意產業之父,他說了一句話:創意人才不可學。當時我聽了之后心就有點涼了。不過他后邊還有一句話:創意人才不可學,但可以激勵。我們可以想辦法鼓勵那些想做創意人才的人,為他創造優厚的、寬松的、自然的環境,為他提供條件,激勵他把自己的創意才干發揮、揮灑出來,成為創意產品。我聽了以后覺得有道理。杭間教授提出創意人才不可學,跟吳靜吉先生的觀點有點對立,我們可以把兩位的觀點結合一下,認為創意人才不可學,但是可以被激勵著自己去學,去發揮自己的創造力。老師們及社會各界要做的事情就是為創意人才自己去學提供合適的條件。有些人生來可能就是做創意的,他自己不知道;有的已經試著做創意了,他可以做得更好。
延展 創意是溫和的力量
洛可可設計集團董事長 賈偉
我們經常說“品”有三個“口”:第一個“口”是品質,你要有好的技藝,你的身體素質和你的機能。第二個“口”是品位,你要有好的美學修養。第三個“口”是品格,要有好的東方文化品格的傳播方式。三個“口”構建了創意人才所打造的品牌。
好的創意人才是什么樣?我覺得創意人才首先要懂得創意是什么。我經常講創意是兩杯水,一杯水是理性的涼水,創意人必須要有理性的構架;另外一杯水是靈感的熱水,創意人要能抓住靈性的火花。實際上好的創意是一杯溫水。中國人自古以來很強調溫和的力量,我覺得創意就是一種溫和的力量,像大海,看似表面平靜,內部有一種巨大的力量。
第二,好的創意是要有性格的。從事設計十幾年來,我覺得中國設計一直在模仿國際風格,但是始終沒有實現超越。為什么?我到了德國去領獎,之后我才發現,為什么德國設計那么嚴謹?是因為這是一個非常嚴謹的民族。為什么日本設計那么細膩?它的島國環境決定了它資源的缺乏,也就有了很細膩的設計。去北歐考察發現北歐人下班以后都會繞著湖跑來跑去,路都是石子路,我知道了為什么北歐的設計是那么自然清新。中國的設計師、中國的創意要找到屬于東方的一種生活方式和性格。因此這兩年,除了為世界五百強做創意之外,我們開始對中國文化包括茶道文化、香道文化、花道文化和中國方式的探索。因為中國設計未來想彎道超車只有一個方法,即用文化的積淀、用設計的語言去表達。設計創意是一種語言,其真正的內容是文化。法國人浪漫,日本人細膩,而我們中國要找到用什么樣的語言來說話。
第三,創意人的生命,設計要有一個很強的生命觀。一般人的生命是拋物線形式,而創意人、設計人的生命是從起點開始到頂點,或者OVER,或者綻放。一定要使你和你的創意連在一起。
最后一點是格局,在中國設計師的創意一定要有格局。中國正在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型,在這樣的時代需要大量領軍企業的創立。在這個格局下,誰在努力,誰在堅持,誰又在為中國的設計道路探索,其實誰可能就是未來創意的領軍人才。我們經常說“品”有三個“口”:第一個“口”是品質,你要有好的技藝,你的身體素質和你的機能。第二個“口”是品位,你要有好的美學修養。第三個“口”是品格,要有好的東方文化品格的傳播方式。三個“口”構建了創意人才所打造的品牌。作為一個設計師、作為一個創意者,我覺得需要更多的來自于生命哲學和自身的勤奮,乃至這些技能的探索,這才是一個全方位的創意人才的構架。
文創人才首先要讀懂本土的文化,其次要會活用,我認為本土的文化就要用一個活的狀態、活的心態去完成。設計、創意、文化都是有情感的,用情感溫暖這個世界、用情感打造這個世界、用情感重構這個世界。
(編輯:路濤)
共1頁 首頁 | 上一頁 1 下一頁 | 尾頁 轉到第頁 |
· | 創意拼起生活 |
· | 創意書雕:華麗的小世界 |
· | 釋放創意的爆發力——記潘魯生當代藝術巡回展 |
· | “相約北京”推出歐洲創意音樂品牌 |
· | 創意小鳥時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