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悟“茶館”在西歐
在北京人藝的演員于是之追思會上,老藝術家鄭榕先生總結他對于是之先生的三點印象,除了對生活、對修養的重視之外,還格外重視創新。他回憶起1980年于是之先生隨《茶館》首次走出國門赴歐洲演出,在巴黎看過彼得·布魯克導演的兩部小戲后感慨頗深,回到北京曾說:“給我20個人、一年功夫,我來創辦小劇場。”
確如鄭榕先生所說,于是之先生在1983年出版的《東方舞臺上的奇跡——〈茶館〉在西歐》一書中撰文《我們的道路走對了》,他在總結應向外國戲劇學習和借鑒時特別寫到:“在西德和法國,幾乎每個大劇場都附設一個小劇場,設備簡單,服裝、道具概不講究。思想上、藝術形式上有新探索以及有爭議的戲,都可以拿到那里去演,請觀眾們來檢驗……還有一點,就是某些大藝術家們勇于探索的精神。如彼得·布魯克先生,他毅然放棄自己英國皇家劇團團長的職務,跑到巴黎去,弄二三十個志同道合的人,在一座稱得上是簡陋的劇場里去探索他的新戲劇。這種對待藝術事業孜孜不倦的嚴肅認真態度,是難能可貴的。”
最終,于是之先生并沒有創辦起他期望中的小劇場,他帶著太多對戲劇的眷戀和遺憾謝幕,永遠地離開了。與之相比,那位曾讓他發出如此感嘆的彼得·布魯克則幸運許多,他以87歲的高齡仍活躍于當今的戲劇舞臺上。去年戲劇界的一樁大事,當屬他攜經典作品《情人的衣服》首次亮相中國舞臺。作為西方重量級導演,彼得·布魯克在長達60年的戲劇生涯中,不僅導演了近90部戲劇、影視作品,他通過藝術實踐不斷探索出的戲劇理論及其獨特的美學風格,更是對整個20世紀戲劇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歷經近10年的努力與準備,林兆華戲劇邀請展終于請來了彼得·布魯克,用林兆華的話來說,是“讓大家看看真正的大師是什么樣的”,而這部大師的“小品”,看似簡單隨意,卻將一個殘酷的故事演繹得清澈通透又張力十足,讓觀眾得以在幽默諷刺中感知戲謔與絕望。
伴隨著各種邀請展、戲劇節,無論是國家級的演出機構還是業內人士,近來都在不遺余力地將外國的演出團體及藝術家邀請到國內進行演出。《卡門》《托斯卡》《漂泊的荷蘭人》《羅恩格林》等重量級作品輪番上演,在全球巡演超過16年的《貓》也終于誕生了中國版,西班牙的《安德魯與多莉尼》、以色列的《敵人,一個愛情故事》等小劇場戲劇則讓觀眾們大飽眼福。無論是恢宏巨制,還是實驗小品,它們雖是被外國藝術家所演繹,但其傳達的情感內涵與對人生的思考,卻超越了語言,直抵人心。現在的國內戲劇看起來繁榮,實際也遇到了發展的瓶頸,無論是創作思路還是題材都相對單一。而更多外國的作品作為交流的橋梁與紐帶,卻可以使創作者不斷拓寬視野,嘗試更多的探索和創新。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