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和小組》:回歸生活原味的都市劇
電視劇《勸和小組》劇照
在這個生活比電視劇殘酷、電視劇比生活狗血的泛娛樂時代,一些大眾藝術的表現在市場趨利大潮下漸漸趨向于極致生活和灰色情感的夸張展現,尤其是都市題材劇,更有人物特例化、劇情斗爭化、情感兩極化的新創作模式,被投機片商奉為收視法寶。好在“主流”之外還有“另類”,都市情感劇《勸和小組》表明,沒有狗血畸情和炫目包裝,都市劇也可以返璞歸真,用市井生活中的那些人、那些事讓你沉浸其中,自得其道。
從故事選材上看,這部劇沒有像以往的都市劇那樣,以一個家庭或幾對癡男怨女的人生糾葛展現都市中的群居生態。而是以幾個小人物在社區勸和的公益故事作為切入點,細膩追問了當今社會最現實也最棘手的民生問題——幸福在哪里?與其說《勸和小組》主動規避了極致化生活的電視劇表現,不如說像《渴望》《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那樣回歸尋常巷陌,真正走上了“藝術為人民服務”的創作正道。畢竟,隨著劇集多元化,觀眾欣賞品位的提高,電視劇抓眼球或許很容易,打動人心則愈加困難。譬如曾一度火爆的婚戀劇、婆媳劇,熱熱鬧鬧過后,吐槽一片,乏善可陳。導演張黎更一針見血地指出,“現在很多都市戲,只有熱鬧,沒有主題。”因而,《勸和小組》的回歸值得鼓掌,它改觀了都市劇“指出問題但不解決”的說教毛病,轉而直擊現實,揭示了千百年來的生活之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爭斗。然而和則雙贏,斗則兩傷。《勸和小組》去戾氣、生和氣可謂經世致用,利人利己。
都市劇向來不缺明星,也不缺帥哥美女。《勸和小組》雖然講述的不是時尚白領階層的云端生活,卻同樣以超強陣容演繹了社區生活的悲喜。平心而論,這部劇的演員陣容是一種“平實中的華麗”。說華麗,是因為劇中不僅有鮑起靜、潘虹、高明、呂中、杜雨露這樣的“帝后級”老戲骨,更有自導自演的實力演員于榮光,有憑借《木府風云》炙手可熱的朱曉漁、蘇倩薇等實力新秀,個個星光璀璨。說平實,是因為這樣的大明星在劇中卻做起了小市民,操心的都是家長里短、勸人和睦的尋常閑事。不可否認,這樣有生活閱歷的演員配置既使此劇“星光”閃耀,也區別于以往都市劇偶像明星的淺層表演,最大程度保證了劇集品質和百姓生活原味。當然,于榮光從“硬漢”到“文藝男”的轉變,也是一大亮點。放下刀槍,拿起筆桿,動起了嘴皮子的于榮光在觀眾看來,雖有些突兀,但其飾演的成就卻將知識分子的勸和智慧和中年男人的隱痛淋漓展現。不得不說,這是繼《狼毒花》之后,于榮光給觀眾的又一驚喜。
另外,《勸和小組》沒有王子公主般的特例人物,有的只是退休老人、小報記者、婚禮策劃師和保險推銷員這樣的普通人。他們年齡不一,身份各異,是當下主流人群的代表。這就一改以往都市劇人物高高在上,生活在別處的距離觀感,營造出了撲面而來的親近氛圍。不得不承認,觀眾從中找到了自己的坐標,進而進入角色,感同身受地咀嚼出其中的故事與情感。勸親子和、勸兄弟和、勸姐妹和、勸夫婦和、勸師生和、勸鄰里和。劇中勸和小組的“六勸”無疑概括了千百年來人際關系的矛盾和困境,點出了橫在幸福前面的親情危機。不管是夫妻吵架、父子矛盾,還是婆媳糾葛,《勸和小組》在不回避這些問題的同時,更多是注入溫情暖流,以勸和的方式,化解矛盾,杜絕隱患。所謂“家和萬事興”、“和氣生財”,這些傳承至今的樸素真理傳遞的是處事之法——真情至上,凡事以和為貴。客觀地說,在物欲橫流、親情淡漠的浮躁社會里,這樣的呼喚或許微乎其微,不受待見,但勸和總比仇恨好,比起那些“家斗”、“煽情”、“哭鬧”的都市肥皂劇,《勸和小組》應該算是當下的一部“醒世恒言”,哪怕你方斗罷我登場,但大到社會和諧,小到家庭和睦,一個“和”字終是人心所向,歷久彌堅。
與此同時,在故事表現上,《勸和小組》的可貴之處在于沒有旁觀生活,一味說教,而是以親歷者的身份融入生活,現身說法。勸和小組的五個成員,李奶奶、簡爺爺、成就、左香菱、費俞不僅費心費力地為別人勸和,他們自身其實也存在著各種困擾。誰能想到口吐蓮花、幽默風趣、北大畢業的報社記者成就是個家庭、職場雙失意的離異男呢?衣食無憂的左香菱快樂笑容的背后其實有著父母十幾年不搭話、瀕臨離婚的傷痛。某種程度上,這樣的人物處于內外雙重矛盾中,既有親歷者發言的說服力,又深層次強化了戲劇沖突,像一顆“深水炸彈”撞擊人心。
當然,《勸和小組》作為都市劇,雖然倡導的是“和為貴”的正統主題,但讓觀眾感覺到的倒是一部充滿溫情和生活趣味的輕喜劇。以開場跳樓戲為例,生死抉擇的緊張和樓下圍觀人群的娛樂調侃形成了鮮明對比,諸如“雙人跳”、“跳樓也搞團購”、“賈盛,你媽喊你回家吃飯”之類的看客議論不僅巧妙營造出一種另類喜感,也由此折射出當下最悲哀的看客心態。而“老夫子”簡爺爺與時尚老伴的生活沖突在增添“笑果”的同時,無疑也反思了老齡化社會的老夫妻相處問題,令人受益匪淺。
不過,電視劇永遠都是藝術加工的產物,《勸和小組》盡管在都市劇的創作上有了一些新意,但現實與藝術的客觀距離依然存在。尤其在這個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利己時代,《勸和小組》也只能做個道德標桿,說說大家都懂的道理。一旦離開了電視,生活依舊熙熙攘攘,凡人各自搏殺,為自己代言。就如想遠離爭斗的令狐沖所說:“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你怎么逃?”和諧之路其實也是一次長征,通往光明卻任重道遠。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