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戰爭片是希望人類遠離戰爭
拍戰爭片是希望人類遠離戰爭
——訪電影《蘭亭》導演肖風
電影《蘭亭》劇照
繼《大劫難》和《歲歲清明》之后,導演肖風與編劇程曉玲合作的“抗戰三部曲”終于在今年完結,收官之作《蘭亭》講述的依舊是關于愛與戰爭的故事:林耕、秀代、方君鵬、阿姿、林田五位青年男女,在1931年到1941年這動蕩的十年間,經歷了種種愛恨離別,每個人都因為自己的選擇而踏上了不同的命運之路。日前,在《蘭亭》的新片發布會上,導演肖風向記者道出了創作影片的緣由。
記者:您和編劇程曉玲為何會給一部戰爭題材電影起《蘭亭》這樣一個富有詩意的名字?
肖風:大家都知道《蘭亭集序》是王羲之最偉大的書法作品,但很少有人會關注這篇文章想表達的思想究竟是什么。文章里有這么一句話:“后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意思就是,后人看我們今天的事,就像今天的我們看古人一樣。這不是很可悲嗎?王羲之是在醉酒之后揮毫寫就這篇文章的,他最擔憂的什么?是如果我們今天不努力,就會被后人恥笑,正如我們一邊飲著酒一邊品鑒前人,說他們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一樣。假如你不想被后人恥笑,就必須從現在開始努力做到最好。《蘭亭》這部電影講述的雖然是抗戰時期的故事,但我希望觀眾能通過前人的經歷,反思自己今天的生活。
記者:從《大劫難》到《歲歲清明》再到《蘭亭》,您為什么如此執著于拍攝戰爭題材電影?
肖風:我想通過“抗戰三部曲”告訴觀眾一個道理:戰爭摧毀生活,讓生活沒有了安寧;戰爭撕碎愛情,使愛情沒有了永恒。在人性的覺醒中,戰爭的真相才能清晰——它就是人類的恥辱。我曾去波蘭的奧斯維辛集中營紀念館參觀,看過之后深深感到脊背發涼。直到今天,奧斯維辛的天空上還盤旋著為數眾多的烏鴉,這就是幾十年前的殘酷戰爭為人類留下的慘痛印記。所以說,任何一個國家、民族或者個人,以任何一種理由來挑起戰爭,都將造成人類的莫大恥辱。
記者:既然如此,您為何還要在《蘭亭》中表現如此之多的殺戮場景?您的“抗戰三部曲”中大量出現的暴力場面的寓意何在?
肖風:記得當年宣傳《大劫難》的時候,一位記者在看完預告片后質問我,是否想過這樣血腥的電影會對青少年觀眾帶來負面影響。我回答說,戰爭就是這么殘酷、這樣血腥,我只是想還原真相。完整觀看完影片后,那位記者表示要收回自己的批評,因為他剛才是在以娛樂片的標準來衡量我的電影。“抗戰三部曲”當然不是娛樂片,影片中的血腥場景也不是為了通過感官刺激來吸引觀眾的眼球。我只是希望以殘酷的殺戮場面來彰顯戰爭與暴力的恐怖,從而達到反戰、反暴力的目的。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