沱沱:中外電影有許多表現鄉村教師題材的,其中不乏優秀之作。你執導的《燭光之約》與同類題材電影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在哪里?
李鵬飛:中外同類題材的電影的確很多,比如師生情,或者說表現教師無私奉獻的,這也許是同類題材的共性。許多同類的電影都是一些極其特殊狀態下的鄉村教師故事,而《燭光之約》不同,體現的是平凡之中的不平凡。我們所要表現的是教育的精神。這個電影可以說是主旋律電影,能夠很直接地弘揚正氣,追求光明,是教師群體奉獻精神的一個縮影。
沱沱:教師這個詞對于你的意義是什么?《燭光之約》對于你的意義,對于社會的意義是什么?
李鵬飛:沒有教師就沒有下一代的成長。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代代地傳承,教師起到關鍵性的作用,一個國家的發展,教育是根本。我們當下所提倡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每個人有價值的夢想。人在夢想的追求過程中,會有許多阻力,只有克服困難,才能追求夢想。楊愛軍是初中教師。初中階段是人生的非常時期,會有許多成長中的困境,就像一棵小樹苗一樣需要呵護,所以老師對于學生非常重要。楊老師關注處于迷茫時期的孩子,給予很好的引導,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是一個拯救者。
《燭光之約》中,我更多的理解是老師和學生的約定。也許一句話,一個行為,能讓你產生對未來的期望。也許十年,也許二十年后,你才發現,這是一個約定。楊老師和學生有約定,我跟我的老師也有約定。這種約定,對人價值觀的形成和實現,作用非常大。
沱沱:楊愛軍這個鄉村教師的感動點在哪個方面?《燭光之約》這部電影的主題是什么?
李鵬飛:楊愛軍老師在年輕的時候,回歸自己的家鄉,十幾年的教育工作,上千次的家訪,是行動上的感動。海島交通不便,從東到西,距離很遠,很不方便。而島外的家訪,更不容易。要幫助困境當中的學生重返校園,這種困境不僅僅是生活上的,家庭上的,更多的是來自孩子成長之中的困惑。楊老師能夠理解學生的夢想,利用自己的機智,通過一種戰術幫助孩子回到課堂,幫他們延續夢想,實現價值。這與老師的理解與支持有很大的關系。在電影里,楊老師的態度也是我們電影的態度,教師的責任:傳道,授業,解惑。
沱沱:取材于真人真事的電影創作,在整個電影創新上有怎樣的藝術提升或遺憾?
李鵬飛:通過一個80分鐘長的電影,要把一個人十幾年的生命時光表現出來,是很難做到的。我們做到的是用電影語言從楊老師身上,折射出一個教師群體的崇高與美好。在戲里我們能感覺到楊老師的成長,演員的成長,導演的成長,每個創作者的成長。
沱沱:楊愛軍是從海島走出來,又回到海島的教師,在文化層面上來說,這種出發和回歸的意義是什么?
李鵬飛:楊愛軍出生于遼寧長海獐子島。師范學院畢業,可以留在大城市,但他選擇回到海島,傳承教育。當時在創作上,也是希望通過這個方式能夠引導更多的年輕人回歸故鄉,貢獻力量,表達“呼喚與回歸”的主題。教育精神的傳承,作用非常大。楊老師的精神,影響了一方人,特別是對教育的態度,讓他們理解孩子的夢想與追求。
沱沱:《燭光之約》就是尋找被忽略的關注嗎?
李鵬飛:《燭光之約》本身有拋磚引玉的作用。通過尋找方式,我們希望形成全社會對教師群體的關注,對教育事業的關注。中國夢,師生情,尋找中國最美的鄉村教師,需要我們更多地尋找被忽略的角落。
(兒童作家沱沱,原名王慧勤,從事兒童文學創作和教育研究與推介,代表作有《心安是歸處》、《虛構的村莊》、童話劇《98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