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潔與力量:一個馬普切人的敏銳雙眼——記智利攝影師林可諺·帕拉達中國攝影展
貧窮如陰影籠罩,而殘破的村落掩飾不住質樸,在智利原住民馬普切人的聚居地,光與影的交匯折射出的是一種超脫的寧靜、虔誠。在智利國寶級攝影師林可諺·帕拉達的鏡頭中,有一張張溫馨的馬普切人全家福,也有原住民集會喧囂、熱鬧的場景;有讓朦朧之美延宕開出的霧靄,也有通透明亮的藍天、白云以及草叢里點綴的一朵朵黃色的小菊花。
位于智利中南部的馬普切民族,他們擁有共同的社會結構、宗教信仰、經濟形式以及獨特的民族語言。林可諺·帕拉達的作品質樸天然,毫不做作,他用心、用眼睛去發現馬普切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動細節,體會這個與世隔絕的土著民族獨有的生命悸動。
與智利所謂的種族攝影奠基者們不同的是,林可諺·帕拉達沒有用奇異的眼神看馬普切人,他不是為了人種、文化記載而拍攝,不是為了滿足某種好奇,才去親近馬普切人,而是認同他們的文化和信仰,尊重他們的生活方式。在數十年的時間里,林可諺·帕拉達飽含愛意地找尋、捕捉了上千幅畫面,不久前,他還榮獲了智利文化藝術領域的最高獎項ALTAZOR獎。值“第13屆‘相約北京’聯歡活動——第一屆拉美藝術季”舉辦之際,他的“一個馬普切人的敏銳雙眼”攝影展于近日在首都圖書館藝術廳舉辦,展出52件精心挑選的攝影作品。這些作品清晰地闡釋了人的價值,并時刻提醒著我們——所有的種族都是平等的。
喂雞
全家福
玩伴
收獲
勞作的婦人
雪中風景
全家福
南美杉樹
羊群
記者:您在拍攝馬普切人的時候,他們會有心理上的抗拒嗎?
林可諺·帕拉達:跟馬普切人相處是比較難的,要讓他們信任你,不可能說拍張照片就走了,所以需要花很長的時間去建立友誼。我照完相會再回去,把相片作為禮物送給他們。他們覺得照片很好看,慢慢地也就不抗拒了。另外,我經常是斜挎相機,而不是直接舉起相機對著他們,這樣可以消除我們之間的隔膜。
記者:馬普切人了解攝影機嗎?
林可諺·帕拉達:他們了解攝影機,但是有抵觸情緒,因為他們與外界相對隔絕。馬普切人擔心,他們的生活被外面的人看到,會奪了他們的靈魂。
記者:這次所展出的作品主要有兩類照片,一類是全家福,一類是活動場景,而后者中的人物多是背影,他們知道您在拍攝嗎?
林可諺·帕拉達:確實,我的作品大多屬于這兩類。全家福是肖像攝影,是經過被拍攝對象允許的,他們能擺姿勢。而祭祀等活動場景,我也經過了他們的允許,但因為馬普切人正在進行他們的活動,不太可能擺姿勢,所以很多是背影。
記者:您能具體談談照片中的祭祀場景嗎?
林可諺·帕拉達:“勒圍”(音譯),也就是“純潔的祭祀地”的意思。馬普切人在祭祀之前,會宰殺牲口,將牲口的血灑在祭祀地。除此之外,他們還相信從宰殺牲口中能獲得一種力量,他們需要這樣的力量。
記者:您在拍攝內容的選擇上有何考慮呢?
林可諺·帕拉達:我在拍照的時候有自己的方式,會讓被拍攝對象想好自己的姿勢,讓他們覺得自己很吸引人。
記者:為什么拍攝時間會持續數十年之久呢?
林可諺·帕拉達:我的工作受到了智利文化理事會的支持,如果這段時間有資源提供,我就去拍攝;如果沒有,那就要再等一段時間。
記者:您主要的拍攝方向是人文照片嗎?
林可諺·帕拉達:不僅如此,我也拍攝過很多風景作品,如南美杉樹,這次展出的作品中也有。這次的展覽是以人文照片為主,我想以此展示出智利與中國之間的聯系。人類學家認為,馬普切人有亞洲血統,他們的語言與漢語、日語有共同的語言基礎。我希望能通過文化拉近智利與中國之間的距離。
記者:攝影對您來說有著怎樣的意義?
林可諺·帕拉達:攝影就是我的生命,有生之年我都會一直拍攝下去。
(編輯:黃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