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古遺音 發出現世之聲
時間:2013年06月12日來源:北京青年報作者:郭 佳
2003年,古琴繼昆曲之后成為我國第二個入圍世界級“非遺”名錄的項目,10年來,高校中的古琴社團已達100余個,同新中國成立后全國能夠彈奏者數目相當。前晚和昨晚,兩場重量級古琴演奏會相繼在國家大劇院和恭王府大戲樓將太古遺音奏出了現世之聲。
由致力于古琴推廣的一群跨領域藝術家組成的“鈞天云和”樂團,在國家大劇院小劇場舉行的古琴音樂會,嘗試古琴與簫、吉他、手鼓,甚至朗誦與繪畫的跨界。從“澹澹兮江河”的《流水》到“勸君更盡一杯酒”的《陽關三疊》,以及根據鄧麗君《獨上西樓》和譚盾為電影《夜宴》創作的《越人歌》改編的琴曲,都在琴歌的映襯下顯得既出世又入世。如果說作為古代文人行吟之風的產物,古琴被遺忘的原因是因為太雅,那么這場音樂會則試圖從當代琴人的角度對話遠古。
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在文化遺產恭王府中登臺,是中國昆曲古琴研究會會長田青的策劃。無論是《梅花三弄》還是《平沙落雁》、《瀟湘水云》,都在懷古幽情,全憑自然音色的恭王府大戲樓中傳遞給聽者千古風流、與世無爭之感。而演奏者丁承運、成公亮、吳釗、余青欣、陳長林、趙家珍、龔一,也無一不是古琴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堪稱當今古琴界的頂級陣容。
(編輯:蘇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