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臨海:非遺讓千年古城獨具風采
日前召開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要傳承文化,發展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作為浙江省7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唯一的縣級市、浙江省級非遺綜合試點市,臨海集千年古城的綿延文脈、江南名城的秀麗山水、現代城市繁華便利于一身。2011年,臨海市提出“千年古城新崛起”的目標,將非遺保護工作作為傳承歷史、弘揚文化的重要載體,使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更好地轉化為競爭優勢和產業優勢,潛在的文化影響力轉變為現實的城市競爭力。
留住文化的“魂”
冬日的午后,當人們徜徉在青石板鋪就的全長1080米的紫陽古街上,往往有種穿越時空的感覺。這條因道教南宗始祖紫陽真人張伯端而得名的古街,是目前國內保存較為完整的歷史街區之一。與有些地方的歷史文化街區被商業“綁架”不同,紫陽古街仍保留著一種向傳統致敬的質樸本色。千佛井、紫陽橋述說著古城的滄桑,一壺緣茶樓、永利秤店等百年老店映照出歷史的身影,臨海詞調、黃沙獅子展示著臨海風情……
在紫陽古街上,臨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格外引人注目,不僅因為這座兩層老四合院精雕細刻、保存完整,更因為這里經常舉辦的臨海非遺展示成為古街的亮點和熱點。“2007年,市里專門將這里辟為非遺保護中心的辦公場所,我們利用古街游客多、人流量大的優勢,在這里常態化展示臨海非遺。逢年過節還會把黃沙獅子這樣的國家級非遺項目請到街上表演,那場面真是熱鬧。”臨海市非遺保護中心主任鄭瑛中說,從經濟角度出發,這些臨街建筑出租用作商業開發自然會獲利更多,但臨海市政府始終認為,古街不能缺了文化的“魂”。因此,許多百年老店得以重歸人們的視野,同非遺保護中心一道,成為展示臨海文化活的窗口。
深耕細作扎根民間
“你看,這樣折起來,前后各剪一刀,花瓣就成型了……”在臨海市括蒼鎮上泛村村民家中進行的一堂別開生面的剪紙課上,村民們圍著張秀娟老師聚精會神地學習剪紙技藝。張秀娟傳授的臨海剪紙是浙江省級非遺項目,作為該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張秀娟一直致力于推廣這項從前“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的珍貴技藝,十幾年來,跟隨她學習的學員已有近10萬人。
2011年起,張秀娟剪紙藝術館與相關部門合作,將剪紙引入“農家樂”。“‘農家樂’引入剪紙,家長特別愿意帶孩子來,就有了傳承吸引力。”張秀娟談道,現在來學剪紙的村民特別多,下一步將嘗試培育上泛村為剪紙旅游村,讓非遺成為鄉村文化休閑旅游的亮點。
據了解,2012年,臨海市在市區著名景點戚繼光祠設立了占地3000平方米的非遺生產性保護傳承基地,臨海眾多非遺項目在這里展演展示,成為培養各類非遺傳承人的大學堂,一年多來培訓學員近千人,吸引中外游客15萬余人,實現收入上百萬元。此外,在農村公共文化設施中引入非遺項目,鄉鎮文化站、村文化禮堂將建設專題非遺展示館作為重點,并以多種形式推動非遺進校園,增強了非遺傳承保護的后勁。
政策、資金成“雙保險”
以“生態非遺”工程實現非遺原生態保護;以“活態非遺”工程創新非遺活態化傳承;以“印象非遺”工程推進非遺動態化傳播;以“活力非遺”工程體現非遺恒久魅力,臨海通過實施四大工程,探索建立非遺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
臨海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局長蘇小銳介紹,臨海推進非遺保護的認識和思路不斷深化,以活態傳承保護為宗旨,激活非遺項目煥發蓬勃生機。臨海現有3項國家級、15項省級、36項市級和122項縣級非遺項目,通過實施保護措施將非遺還原到民眾生活和民俗活動中。臨海每年安排用于入選浙江省民族傳統節日保護基地的臺州府城元宵燈會的專項資金達200萬元。2010年,臨海市對非遺陳列館、傳承基地(傳習所)給予每平方米200元的陳列展示補助,對入選省級、國家級非遺名錄的項目表演團隊分別給予每場800元、1000元的公益演出補助。對處于瀕危狀態、具有重要藝術價值的項目的傳習所,每培養1名青年傳承骨干給予5000元至8000元的獎勵。
蘇小銳表示,今后,臨海還將繼續推動非遺等公共文化延伸服務,爭取經過3年至5年的努力,建成非遺保護事業可持續發展的樣板和名副其實的縣級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示范區。
(編輯:黃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