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聽新媒體時代 變化已經開始
有這樣幾件事,我們應當知道:
《紐約時報》去年12月的多媒體專題報道《Snow Fall(雪崩)》大獲成功:發表6天便收獲了290萬次訪問和350萬瀏覽量,這一專題的作者John Branch(《紐約時報》體育頻道記者)也因出色的報道在不久前獲得了“普利策特稿寫作獎”。這則報道,不同于以往的報道形式,包括六部分扣人心弦的故事,故事通過交互式圖片、采訪視頻以及知名滑雪者的傳記等多元化的方式呈現。整個報道不僅有文字、有圖片,也有讓人如入真實之境的視頻。
近日,一份調查顯示,受個人電腦、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的沖擊,北京地區電視機開機率從3年前的70%下降至30%,40歲以上的消費者成為收看電視的主流人群,電視觀看人群的年齡結構呈現“老齡化”趨勢。對于同時收看網絡視頻和電視的“雙屏用戶”,網絡已經成為收看熱播電視劇的主要渠道。
顯然,這幾件事只是我們逐漸邁入視聽新媒體時代的佐證。日前,《中國視聽新媒體發展報告(2013)》發布,報告指出,視聽新媒體時代,變化已經開始。
不管你相不相信,改變已悄然而至
這真的是一個殘酷的現實,不管你愿不愿意接受,沖擊已經來臨;這是一個不可阻擋的趨勢,不管你相不相信,改變已悄然而至。
如果說,幾年前,以網絡廣播影視、IP電視、手機電視、互聯網電視、公共視聽載體、移動多媒體廣播電視為代表的視聽新媒體還處于萌芽期和青春期的話,那么,近兩年,視聽新媒體則進入迅猛發展的時期。視聽文化也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最為活躍的新生力量,成為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組成部分。
以互聯網視聽節目為例,這樣一個數據很具說服力。截至2012年底,中國網絡視頻用戶達3.72億,網絡音樂用戶達4.36億,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市場規模達92.5億元,廣告市場規模達67.2億元。想象一下,全國13億多人口中,已經有近三成的人口在通過網絡觀看視頻,已經有超過三成的人口在通過網絡欣賞音樂,人群之龐大,令人矚目。
再以移動互聯網音視頻為例,隨著移動終端的逐步普及、功能的不斷升級,移動網絡的日益完善,移動互聯網音視頻也迅猛發展。2012年,全球移動終端消費視頻內容的時長比2011年增加了一倍,移動觀看視頻時間占全球在線視頻觀看時間的比例接近5%。中國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機構也紛紛布局移動互聯網服務,截至2012年底,中國共有4.2億手機網民用戶,其中,手機網絡視頻用戶達1.3億,手機音樂用戶達2.1億。
如果你覺得這樣的說法過于抽象的話,就請仔細觀察一下我們的身邊,當你看到地鐵里、公車上,在醫院候診的時候、在超市排隊等候結賬的時候,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習慣性地拿出手機,聽音樂、觀看視頻短片,就不難理解通過移動終端享受視聽服務,已經成為這一代受眾的習慣。
當然,還有手機電視方面,截至今年1月,國家廣播影視行政部門共批準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6家機構開辦手機電視集成播控服務,批準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24家機構開辦手機電視內容服務,批準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等3家電信企業開辦手機電視分發業務;互聯網電視方面,截至2012年底,共有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等7家單位獲準建設、管理和運營互聯網電視集成平臺;IPTV方面,“中央主導、兩級協作”的播控體系逐漸形成,“廣電主導、共同合作”的運營模式在廣電行業和電信行業間逐漸成熟;移動多媒體廣播電視方面,截至2012年底,移動多媒體廣播電視用戶規模已達到4700萬戶。
“視聽新媒體的崛起并不是偶然,而是順應了用戶需求的必然?!眹倚侣劤霭鎻V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龐井君分析,視聽新媒體有著傳統媒體無可比擬的便捷、多樣的受眾體驗,發展勢頭不可阻擋,成為視聽市場重要的服務主體。
視聽文化,潛移默化、無處不在
“最近,你在追什么美???”“昨兒你看《康熙來了》嗎?”“昨兒下班晚,路上沒來得及收聽《資訊非常道》,今兒只能在網上聽了?!睂τ诋斀竦哪贻p人來說,他們有著這樣一套全然不同于父輩的視聽接收習慣:每周都有固定“追隨”的美劇,《生活大爆炸》、《絕望的主婦》、《吸血鬼日記》……每周都固定“守候”優酷、愛奇藝、搜狐視頻等網站,通過平板電腦、IPAD、手機準時收看;每周也有固定“追隨”的綜藝節目,無論是臺灣的《康熙來了》還是地方衛視的《中國好聲音》,不再像小時候那樣守候在電視機前觀看,既實現了隨時隨地,又可以實現節目播出后隨時回放,還可直接跳過廣告,隨時快進或重放。
對于當代的年輕人來說,每天還有一件事情幾乎是“必修課”,那就是網絡社交,要么打開人人網,看看朋友們的最新動態,要么通過微信、微博來與身邊的朋友進行即時互動,而彼此之間交流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將自己欣賞到的不錯的視頻、好聽的歌,通過鏈接,分享給朋友。于是,我們時??梢钥吹?,公共場合,不少年輕人只要有一點的閑暇時間,都在“抓緊”打開手機,點開一段視頻或打開一段音樂來欣賞??串?,還會轉發給更多的朋友。
還有一個深受年輕人喜愛的新生事物是“微電影”,什么是“微電影”?目前學界并無統一的定義,但是回想一下,在2006年,曾有一部《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在網絡上迅速走紅,自此,開啟了網絡劇、微電影制作與傳播的先河。之后的幾年,各大視聽節目網站在播的微電影作品吸引了網民數十億次的點擊量。以優酷網為例,其線上微電影累計點擊率超過3億次。姜文2011年執導的微電影《看球記》,上線3天點擊率就突破1000萬次。微電影的龐大受眾群引發傳統電視播放平臺的關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省級衛視頻道推出微電影欄目。
“中國乃至全球視聽新媒體都越來越呈現出融合化、移動化、社交化、平臺多元化、人性化的特征?!饼嬀赋觯S著視聽新媒體參與主體向產業鏈上下游環節滲透,視聽發布平臺越來越豐富多元并趨向開放共贏。視聽新媒體使人們在媒體消費上擺脫了對時間、地點、環境、終端、平臺等多種因素的依賴,完全圍繞著“人”本身不斷變化的需求,持續性地提供日新月異的各類服務,實現視聽無處不在,隨手可得,精準送達。
視聽新媒體時代,更呼喚媒介素養
“從來沒有一個媒體像這樣深度嵌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當今人們社會化生存的重要方面。未來視聽新媒體將朝著‘以人為中心’的方向繼續演進,不斷為人們帶來新的體驗,創造新的驚喜與奇跡?!饼嬀f,“現在的變化只是個開始”,未來不管是視聽新媒體,還是傳統廣播影視轉型的現代視聽傳媒,都將發生革命性的變化。
視聽新媒體時代已經以迅猛之勢來到我們身邊,當業內人士紛紛為此鼓與呼,站在業外的人,卻應當思考一個更為重要的話題。那就是隨著視聽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公眾媒介素養的提升從未顯得如此迫切和重要。
因為“社交”已經成為未來虛擬網絡空間中視聽新媒體最為重要的傳播途徑,也是移動用戶的核心需求之一。有專家指出,在社交網絡環境下,用戶既是內容的消費者,也是內容的生產者和傳播者。移動視聽服務打通移動視聽消費與社交網絡,為用戶提供分享互動便利。借助社交平臺上的用戶關系,視聽服務的社交應用能快速導入一定數量的社交用戶,實現爆發式增長。這不僅使用戶保持一定的活躍性,而且用戶在應用中產生的內容又會重新回到社交平臺,形成新一輪的傳播。
所謂媒介素養是指,人們面對媒體各種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生產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當“社交性”成為視聽新媒體時代的“關鍵詞”,當視聽產品越來越多地通過社交網站在受眾之間傳播和分享的時候,如何提升公眾,尤其是青少年在被“分享”到視聽產品之后的鑒賞與甄別能力,成為營造健康、理性的視聽環境的重要內容,為此,顯然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編輯:偉偉)
· | 視聽新媒體時代:變化剛剛開始 |
· | 繪畫作品中的“龍”:草龍以S型變化頗別致(圖) |
· | 荷蘭:博物館“窮則思變” |
· | “青歌賽”規則變化的背后 |
· | 文化產業漸“燎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