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卡梅拉” 不一樣的插畫家
不一樣的“卡梅拉” 不一樣的插畫家
——法國插畫家克里斯蒂安·艾利施來華巡講
《不一樣的卡梅拉》系列漫畫
克里斯蒂安·艾利施在活動現(xiàn)場指導孩子們作畫 邵 杰 攝
兒童繪本及插畫創(chuàng)作一直是法國引以為豪的藝術(shù)領(lǐng)域。近日,暢銷全球的手繪插畫圖書系列《不一樣的卡梅拉》的作者克里斯蒂安·艾利施來到中國,1956年出生于法國小城塞萊斯塔的他,多年來以精美、純凈的畫風和幽默、易懂的故事受到了世界各國小朋友和家長的歡迎,其中《不一樣的卡梅拉》系列繪本更是被譯成包括中文在內(nèi)的20種語言,為無數(shù)的孩子們打開了一個色彩斑斕的童話故事世界。
“中國現(xiàn)在因為禽流感,市場上見不到雞,所以看看我們書里的小雞更有意思?!币娒鏁傞_始,克里斯蒂安·艾利施就以法國人特有的幽默拉近了與觀眾們的距離。談起創(chuàng)作這部以小雞“卡梅拉”為主角的兒童繪本的初衷,原來還與一段奇妙的經(jīng)歷有關(guān)。1997年,克里斯蒂安·艾利施正在太平洋上的一個小島度假,有一天天氣特別好,他開著車到處閑逛,欣賞風景,突然間看到從山丘上沖下來一個小東西,一直跑到他面前。“咦,這是一只小雞”,他趕快剎車,生怕傷害到小雞。然后就看到那只小雞一直走,穿過沙灘,站在海邊,把兩只腳浸在海水里,靜靜凝望著大海。出于創(chuàng)作者的直覺,他馬上拿出筆記本寫下了一句話:小雞想要看大海?!耙荒旰螅陀辛诉@個故事——《我想去看海》?!笨死锼沟侔病ぐ﹦忧榛貞浾f。
童話般的奇遇是真實的故事。也許每一類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都或多或少有些虛構(gòu)的因素,但想象出來的東西往往也是來源于現(xiàn)實生活,來自于我們平時的所見所聞以及對于世界上所發(fā)生的事情產(chǎn)生的真實感受,即便是在童話故事中也是如此?!耙话銇碚f,雞應該不是一種很聰明的動物,但在故事中,我會把它變?yōu)楸群傔€要聰明的動物,給小雞賦予人類的智慧?!笨死锼沟侔病ぐ┱f。
那么他又是如何進行創(chuàng)作的呢?克里斯蒂安·艾利施向大家展示了他的許多筆記本、草稿簿,上面都是滿滿的文字和草圖。他說:“一個好的故事肯定不是從天而降的,大家看這些草圖,剛開始構(gòu)思時特別困難,就好像是走在一個黑暗的大森林里,沒有路,需要我們來找出自己的路。當我們寫一個故事的時候,完全是從零開始,慢慢積累起來,這些東西并不一定都在我們的頭腦里,而要從各種書籍、電影、資料當中去尋找、去搜集,然后把他們匯聚到一起?!?/p>
克里斯蒂安·艾利施形容自己就像是建筑師,把材料做成一個框架,平面圖作為主干,然后再不斷進行修改。從底色、背景到人物細部的描畫,他一遍遍精益求精。“如果我的背景沒有畫好,就會重新開始,因為背景往往最難畫也最為重要,它能夠渲染出作品的氛圍?!庇袝r同一頁畫他甚至要畫上許多遍?!皼]有什么東西是隨意的,必須考慮周全。”克里斯蒂安·艾利施解釋說。
此外,在他創(chuàng)作的插畫中有時還會別出心裁地吸收和借鑒一些著名藝術(shù)家在繪畫中的構(gòu)圖,例如《我愛小黑貓》就借鑒了19世紀著名插畫家古斯塔夫·多雷的作品樣式。對此,克里斯蒂安·艾利施有自己的考慮,“我在作品當中模仿了他的作品,但這并不是單純的模仿,而是我對這位插畫家的一種致敬”。
對于繪本故事的創(chuàng)作理念,克里斯蒂安·艾利施非常直觀地在紙張上畫出了兩個同心圓,形象地將其比喻為蛋黃和蛋殼,他說故事先是以圖像來呈現(xiàn)的,內(nèi)部的蛋黃就是圖像,然后再根據(jù)圖像來寫作,即用文字部分加上一層外殼,這個殼會使得圖像具有意義,并讓故事有實質(zhì)性的內(nèi)容。但只有這些仍是不夠的,中間的那一圈要留下來給讀者,讓他們自己來想象??死锼沟侔病ぐ┨貏e談到:“我曾在藝術(shù)學校教了18年的書,我一直對學生說,在你的故事當中,必須要留出充足的位置給讀者,他們應該起到一半的作用。如果說你的故事、圖像表達過多內(nèi)容,那讀者就沒有任何想象的空間了,這個故事也就不會有意思,它只是提供了信息而已。因此我們要好好地思考一下,在作品當中有什么是需要藏起來的,留給讀者自己去發(fā)現(xiàn),這比我們要展示給讀者的更為重要?!?/p>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