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坊:四川非遺的“孵化地”
潔白的哈達,美妙的藏歌,伴隨著活佛們的誦經(jīng)聲,一幅高9米、寬7米的巨幅唐卡《五部文殊菩薩》被工作人員緩緩展開。“這幅作品不僅是獻給此次非遺節(jié)的禮物,更是我們懷著感恩之心對入駐文殊坊5年來,藏羌織繡技藝不斷提高的一次重大展示。”在近日落幕的第四屆成都國際非遺節(jié)上,藏族編織挑花刺繡工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楊華珍激動地說。在成都文殊坊,像楊華珍這樣入駐多年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還有很多。
2006年4月1日,文殊坊在成都正式開街。集旅游觀光、休閑度假、餐飲美食、特色購物、古玩字畫鑒賞收藏于一體,詮釋和傳播老成都的人文風貌、民俗風情和休閑文化,位于市中心的文殊坊很快成為海內(nèi)外游客認識成都、體驗成都休閑文化的重要窗口。
3次成為成都國際非遺節(jié)分會場,如今的文殊坊,已經(jīng)烙上了非遺的印記。
“在文殊坊開街之初,我們便有收納非遺項目做大做強的打算。”文殊坊經(jīng)營管理有限公司書記馮朝建告訴記者,文殊坊最初的定位就是展示有特色、有市場前景的文化項目。非遺對于文殊坊來說,是非常好的選擇。開街之后,文殊坊便開始著手一些非遺作品的收購展示,同時邀請部分工藝傳承人以優(yōu)惠的租金入駐。
如今,文殊坊已入駐非遺項目近30個,其中國家級傳承人8位、省級傳承人20多位。“2012年7月,公司正式?jīng)Q定將非遺作為文殊坊文化項目的主力軍。”馮朝建說。
作為第一個入駐文殊坊的國家級非遺項目蜀繡代表性傳承人,孟德芝最大的感受是:“文殊坊成就了我。”
2005年,成都蜀繡廠改制后,孟德芝離開工廠開始了她的蜀繡創(chuàng)業(yè)歷程,在不足8平方米的小商鋪里招徒授藝。“那時的艱辛無法言說,直到走進文殊坊,才有了巨大的改變。”孟德芝告訴記者,在文殊坊里,不僅有了賣場,還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入駐6年來,學(xué)生從3人發(fā)展到如今的40多人,創(chuàng)作的蜀繡作品更是供不應(yīng)求。
2008年下半年,藏羌織繡傳承人楊華珍帶領(lǐng)13個姐妹走出大山,決定闖一闖成都這塊大市場。可是房租、生活開支等經(jīng)濟壓力讓她們的資金很快吃緊,面臨散伙。
“當時實在不甘心,就硬撐著。還好,文殊坊了解到情況后便接納了我們,并免去了房租。”之后不久,她們就接到一個50萬元的大訂單,這是她們賺取的第一桶金。
2009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紀念日,文殊坊的“藏羌繡苑”正式開業(yè)。對于楊華珍而言,雖然在藏羌織繡上有所擅長,但沒有從真正意義上將其轉(zhuǎn)化為商品。此后的幾年,她累計培訓(xùn)1000多名“繡娘”并成立了公司,開始向國內(nèi)外推銷自己民族的織繡產(chǎn)品。
“去年開始,公司成立了非遺的專項小組,從引進非遺項目的宣傳、布展到對入駐傳承人生活的噓寒問暖,小組的工作可謂面面俱到。”文殊坊經(jīng)營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jīng)理李明告訴記者,文殊坊作為成都三大歷史保護區(qū)之一,從本質(zhì)上就有弘揚、保護四川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文化擔當。
值得一提的是,文殊坊正在計劃打造四川獨具特色的非遺博物館,旨在將更多的四川非遺“寶貝”留在成都。“入駐的大師越來越多,我們將繼續(xù)打造更高端的非遺平臺,形成磁鐵效應(yīng),從而吸引更多人的關(guān)注與加入。”馮朝建表示,“讓市民和中外游客在市中心最方便快捷地參與和體驗非遺,才是文化古街給予非遺的最好幫助與支持。”
(編輯:黃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