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PK,綜藝節目還該有什么?
資料圖片
放眼熒屏,幾乎所有的“真人秀”節目,無論是唱歌跳舞類,還是益智游戲類,抑或廚藝、家裝等生活服務類,競爭比拼、淘汰晉級、名次爭奪都是其核心內容。各種挖空心思的PK環節和各類一線專家的點評令人目不暇接。尤其是在音樂、歌舞類真人秀節目中,競爭較量的程度,更是空前激烈。
競技節目同質化日趨嚴重
2012年浙江衛視《中國好聲音》的橫空出世、火爆空前,給略顯低迷的音樂綜藝節目注入了一針強心劑,開啟了綜藝娛樂節目搶貼“中國”標簽和消費明星的新篇章。盡管火爆的《中國好聲音》讓一些無名歌手一夜之間名聲大震,但實際上,觀眾目光更在意的還是臺上的四位導師,他們的一顰一笑、言談舉止以及對選手的態度,才是構成具有眼球效應的真正的“料”。相比前兩年各省級衛視高調主打親和牌的“平民秀”節目,2013年各電視臺綜藝節目的路數基本上是以“消費明星”為主。明星唱歌、明星跳舞、明星烹飪、明星跳水……明星正在向著全能方向發展。
到目前為止,2013年先后有7檔以“中國”命名的綜藝娛樂節目登上熒屏。湖南衛視的《中國最強音》、東方衛視的《中國達人秀》和《中國夢之聲》、浙江衛視的《中國星跳躍》等節目,紛紛打著國字號進行PK,內容涉及唱歌比賽、草根圓夢、明星跳水、挑戰極限等,輻射到生活娛樂的各個方面。
2013年伊始,湖南衛視重磅推出外購韓國版權模式的《我是歌手》,從已經泛濫的平民選秀中另辟蹊徑,強化節目的專業性,讓明星歌手拼唱功、博人氣、爭名次、贏榮譽。節目開播以來,引起了人們的極大關注。
無論是專業選手的慘遭淘汰還是主動退出,抑或是不舍離去,不管節目怎么煽情,也不管選手出局、復活怎樣的一波三折,PK都是真格的。看著這些昔日活躍在聚光燈下的歌手們、科班出身的舞者們,如今竟像新人接受大考一般站在舞臺上,緊張、尷尬、興奮,甚至是手足無措,沒有比這更“刺激”的了。即便是非專業選手的明星跳水,競爭淘汰乃至囧態出丑,各種扣人心弦、直到最終才揭曉的“關子”,都足夠吸引“眼球”。選手們的“傾情出演”,在將現場評委和電視觀眾帶入或同情或喝彩、或惋惜或興奮的復雜情感的糾結中,PK的主辦方也賺足了收視率及其背后巨大的經濟利益。
缺品位導致觀眾審美疲勞
其實,PK本無錯,是辦好節目的一種方法。特別是競爭節目暗合了人們爭強好勝的潛在心理,能夠有效地提升節目的精彩程度。爭取收視率也沒錯,在中國現有體制下,收視率是電視傳媒機構生存的一個重要指標。問題的關鍵在于:PK節目主辦方的初衷是什么?
今天,我們雖已摒棄了“教化至上”、“宣傳第一”的做法,但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任何娛樂方式中,都蘊含著某種思想或文化,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受眾,這是人類文化活動的一個基本特征,不管你承認與否。人類文化活動的應有境界,即是在娛樂的同時,給人以審美享受。這個審美,也許是崇高之大美,也許是平淡之小美,也許是怡然淡雅的尋常之美……這就是先賢哲人所說的“寓教于樂”。單純追求以收視率為目的的商業化娛樂,同樣蘊含和潛藏著某種思想文化,只不過缺少了應該有的社會正能量。
娛樂與審美并不矛盾,思想內容與節目形式完美結合的“形神兼備”也不難做到。這首先需要決策者、編導們具有高格調的思想和健康的審美情操,同時還需要相當的技巧與智慧。相信我們的編導們并不缺乏這些基本的素質,關鍵是他們編創節目的初衷為何?是為一己之利還是為社會之利?是追求眼前短期效益還是著眼于長久的社會效益?不同的初衷,選擇的道路自然不同。眼下各類PK節目中林林總總的怪現象,就很值得編導們在更深層次中思考。
建立公益理念至關重要
任何藝術形式,價值彰顯與內涵呈現,都必須先于技術和技巧。作為一檔綜藝娛樂節目,在吸引觀眾的同時,編導們更需要認真思考:除了熱鬧喧囂之外,節目還能為觀眾留下些什么。這種只聚焦于PK過程、比賽名次的節目方式,固然緊張激烈、刺激抓人,但最終難逃淪為名利場的結局,還常常會走到獵奇、八卦、媚俗甚至是“審丑”的地步,它所激發的是人們內心潛藏的窺私癖等不健康的低級趣味。這類節目雖然收視率飆升,卻格調不高。人們的談資或議論的焦點,最終會落在選手獲利收益的比較上。
比賽不應該成為綜藝娛樂節目的最終目的,尋求建立一種更高層次的目的來吸引選手和觀眾的參與迫在眉睫。倘若這種比賽的目的,不再只是“秀自己”、只是為了個人的名次,而是上升到一種超越狹隘價值觀的社會關懷,構建一種公益理念,那么,節目就會擁有一種更加廣泛、更加強大的影響力,同時實現節目的可持續發展。在這一點上,中央電視臺的《夢想合唱團》可謂是很好的創新和探索。與其他音樂綜藝類節目不同,該節目沒有單純駐足于對個人價值的關注上,而是彰顯團隊的力量,追求集體價值、社會價值的實現。每個參加節目的選手,不再是懷揣一夜成名的奢望和不切實際的夢想,人人帶著希望而來,個個都為公益而來,渴望通過節目這個平臺,放大自己的力量,去實現幫助他人、幫助家鄉的愿望。而歌手明星們參加比賽的目的,既非炫耀技巧和唱功,更不是為了最終的名次與獎杯,而是在用歌聲和情感傳播一種愛的力量,傳遞社會和諧、彼此關愛的人間正能量。現場的精彩表演結合公益夢想,再適時穿插場外的感人故事,整個舞臺呈現出濃濃的人文情懷,從而讓觀眾感受到一種溫馨向上的清新之風。
此外,從中國電視綜藝娛樂節目的生態環境建設而言,PK風的盛行,還導致各省級衛視之間節目的同質化傾向愈發明顯,如浙江衛視的《中國星跳躍》與江蘇衛視的《星跳水立方》,皆為主打明星跳水真人秀的競技節目,無非前者更重娛樂性、后者更重技術性罷了。就連同衛視之間的節目也是越長越像,如東方衛視的《中國夢之聲》和《中國達人秀》,無論在形態設置還是內容、風格上,都極為相似。
電視機構自主創新的電視節目模式的稀缺、編導不愿意承擔策劃創新之風險,這一切都加劇了綜藝娛樂節目的同質化,直接導致中國電視競爭環境的日益惡劣。
電視綜藝娛樂節目不應該只有PK這一種形態。曾在全國電視文藝“星光獎”上蟾宮折桂的音樂歌舞專題片《黃河一方土》,就用夸張的肢體語言、濃郁的晉腔晉調以及裝飾感、地域性異常鮮明的服裝服飾,形象、生動地表現了黃河流域原生態的民風民俗以及勞動婦女的日常生活,具有一種淳樸的美感和獨特的韻味。該片不僅沒有PK,反而還有幾分藝術性,但卻同樣受到人們的追捧。
如何提升電視綜藝娛樂節目的創新能力,怎樣借海外節目之軀殼打造自己的內容,如何打破綜藝娛樂節目中PK一枝獨秀的局面,構建百花齊放、異彩紛呈、和諧共進、可持續發展的電視綜藝娛樂節目的生態環境,這是值得電視人深思并要提上議事日程的重要問題。(作者為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高級編輯)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