贗品收藏,別打博物館的幌子
舉著文物的旗幟,打著博物館的幌子,挑釁著公眾的智商,這樣一座假冒偽劣博物館,如何向青少年進行科普教育?而那些未被曝光的“贗品博物館”,就這樣處于監管盲區,任其恣意生長么?
日前,作家馬伯庸一篇題為《少年Ma的奇幻歷史漂流之旅》的博文,一下子把河北冀寶齋博物館置于了輿論的焦點。這家自稱“藏品能讓故宮羞愧得無地自容”的民間博物館中,收藏著各種造型奇特詭異、標示年代驚人的“藏品”,讓網友直呼,這座博物館簡直是“奇葩”,它的“藏品”足以毀了參觀者的三觀。
冀寶齋博物館中什么樣的藏品,竟然讓網友大跌眼鏡?比如,主流觀點認為青花瓷器濫觴于唐代,但這里不僅有“隋青花”“魏青花”,還有“炎帝制造”的“青花人物紋罐”等贗品。除了在年代上玩“穿越”,該民間博物館還在藏品的“大”和“奇”上做盡文章:1.92米的漢代五彩瓷器、3米高的東漢五彩長頸瓶,還有直徑1.76米的“目前世界上發現最大的古代瓷盤”。
只要具備一些相關的歷史知識,就能看出這座博物館的“娛樂性”與“山寨”本質。可是,就是這樣一座集“假冒偽劣”于一身的博物館,卻被官方“轉正”了。2012年7月,該館被評為國家3A級旅游區;它還是河北省冀州市重點打造的標志性文化設施,也是衡水市“十館一中心一劇院”重點項目之一。而且,冀寶齋博物館還被確定為河北省少先隊實踐教育基地、衡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2年還成了河北第三批“省級科普基地”。
何為博物館?博物館是征集、典藏、陳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實物的場所,并對那些有科學性、歷史性或者藝術價值的物品進行分類,為公眾提供知識、教育和欣賞的文化教育的公共機構。根據《文物法》和《博物館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申請設立博物館,必須由館址所在地市(縣)級文物行政部門初審后,報省級文物行政部門審批,并上報藏品目錄及合法來源說明。冀寶齋博物館在創辦之初有沒有申報審批,文物部門又是如何審批的?這些“歷史問題”應該追究。
事實上,明知道是“贗品”,官方依舊大力扶持,凸顯了當地政府追求政績的沖動。當各城市開始競爭“文化軟實力”時,博物館的建設分明也是一種政績。現實中,一些地方甚至喊出了建設“博物館城”的口號。有數據顯示,2011年一年之內,我國登記在冊的博物館增加了500多座,博物館泛濫成災,究竟是在“展文物”還是在“要政績”,不言自明。
奇葩的冀寶齋博物館成了一部活脫脫的鬧劇,而它呈現出了更多沉重的內容。舉著文物的旗幟,打著博物館的幌子,挑釁著公眾的智商,還硬生生把未成年人“綁架”進來。這樣一座假冒偽劣博物館,如何向青少年進行科普教育?當它獲批為“省級科普基地”時,不知道審批部門有沒有想過會造成怎樣的負面影響?而那些未被曝光的“贗品博物館”,就這樣處于監管盲區,任其恣意生長么?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