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拆了之后再無原汁原味
最近,河南南陽市文物宛南書院東講堂9間清代建筑,被人為破壞,破壞者竟然還是學校,盡管相關部門已經在依法依規嚴查,還要求原汁原味地恢復,但任誰都清楚,文物一旦被毀,就再無原汁原味了。
強拆文物是近些年此伏彼起的惡性違法事件,許多古建筑,其文物價值眾所周知,但還是難逃被強拆的命運。每當被拆之后,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恢復原貌”,可恢復原貌后的文物已不再是原來的文物,只是一個復制品。
近幾十年來,無數的文物被無情地拆除,然后再有大量偽文物冒了出來,復制的廟宇、再造的街道、重修的胡同、改造的四合院,似乎是在恢復歷史,實際卻是割斷了歷史。在這些重修新建的所謂文物里,商業用途最為明顯,這個一條街,那個一條路,將保護文物、保留歷史記憶當做了賺錢的招牌。
南陽文物被破壞的信息受到全社會的關注,可以在網絡大面積傳播,這當然是社會的進步,反映出人們保護文物意識的增強。如今的文物保護,已經不應該再分什么國家級、省級、市級和縣級,在文物日漸稀少、日益珍貴的今天,任何有文物價值的歷史建筑、文化器物、善本珍籍,所有的文化遺產,都需要我們細心呵護、百倍關愛,因為文物是不可再生的?,F在我們以為不太寶貴的文物,過不了多久,很可能就成為珍稀物品。過去我居住多年的北京鐵獅子胡同一號,當初每天進進出出,磕磕碰碰,何嘗想過這也是應該保護的文物,可今天,眼看它日漸破敗、損毀日趨嚴重,想挽救都來不及了。
保護文物,常常是一邊說一邊還在破壞,這是因為文物的價值是公共的、社會的、歷史的,而現實利益卻是個人的、單位的、地方的,在利益的比較和驅動下,前者總是讓位于后者。如何讓人們將社會的、歷史的、公共的利益當做自己的切身利益,是一個持久的教育課題,但假如等到人們都能對文物抱有一份敬意和溫情時,文物恐怕已經毀壞殆盡了。所以,對破壞文物行為的嚴厲懲處就顯得刻不容緩?,F在對破壞文物的行為,處罰還是偏輕,與獲得的私利相比,更是遠遠不及,于是,你罰你的,我干我的,破壞了再罰,罰了再破壞,大不了恢復原貌,這已經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保護文物、留住歷史記憶、傳承文化遺產,對那些發達地區而言,其價值和意義應該已經超過了經濟利益;對那些欠發達地區來說,也應該作為歷史的教訓加以汲取,不要等到經濟發展了,日子富裕了,文物破壞光了,再想起恢復文物,再想到文物的文化價值和歷史意義。
文物不可能恢復,更不可能恢復到原汁原味。因此,保護文物的意識和責任不是在文物被毀壞之后才樹立,而是在每時每刻,尤其是文物還在的時候,就應該以維護文物為己任。
(編輯:單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