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盤鎮警事》:小警察的大智慧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同時,文化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階梯,是社會前進發展的不竭動力。一部好的文化精品,對引領社會風尚、啟迪激勵人民、服務推動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中國電視劇制作中心有限責任公司拍攝的30集電視連續劇《營盤鎮警事》(以下簡稱《營》)就是這樣的一部精品力作。
《營》劇是根據河北省棗強縣大營鎮派出所所長、全國“十佳民警”、二級英模范黨育生前事跡創作的一部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當紅明星張嘉譯飾演的主人公是一位普通的治安民警,他在劇中既沒有與歹徒驚心動魄的殊死搏斗,也沒有機敏神奇的智破奇案,更多的是騎著自行車走村串巷,調解處理鄰里糾紛、夫妻關系等“一地雞毛”的生活瑣事。這位在同事們眼里看來有些“婆婆媽媽”的警察,卻能把“清官難斷”的百姓家務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營》劇就是通過這樣一個平凡的警察和一件件跟刑事案件似乎不沾邊的普通小事,生動詮釋了公安干警執法為民的理念,倡導了人性化、藝術化做好群眾工作的新型警民關系。《營》劇一經播出,便受到了業界和觀眾的好評,在今年5月舉辦的上海國際電視節上榮膺“白玉蘭獎”,并成為即將舉辦的第29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的獲獎熱門劇。在筆者看來,《營》劇叫好又叫座的原因主要有三點。
其一,以細節服人。《營》劇的創作深度挖掘和再現范黨育凡人小事的閃光點,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以小見大,沒有刻意的拔高,而是“貼地飛行”,把人物原型的感人事跡置換為故事中的點滴細節,讓人折服。用細節塑造人物依靠的是扎實的生活體驗和創作功底,往往具有以小博大的沖擊力。《營》劇中并沒有慷慨激昂的道理宣講,而是從普通百姓的視角和立場來表達情感,著力表現了一個平常樸實,但又具有豐富性格的小人物。
一說到公安干警,且是英模人物,人們通常第一反應就是這個人一定破獲了大案要案,抓捕了重量級的罪犯,但范黨育偏偏是個例外。論身份,他只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基層派出所所長,他做的工作也都是實實在在的小事,但他忠于職守,心中對百姓充滿了愛,不嫌其小、不厭其煩地一樁接一樁給群眾“了事”,人送外號“范大了”。
在這些繁復的小事中,一個小警察的大智慧卻凸顯了出來。上河村缺少一個好的帶頭人,長期落后的局面改變不了,他就通過細心的工作拉能人回村,對村子面貌的改變產生了重要的作用。
其二,以情動人。范黨育懷揣著一顆火熱的心,設身處地為百姓包括“落后分子”辦事,用行動感化人,只要有一線挽救的希望就絕不放棄。他牢記黨的“執政為民”理念,用情感去融化當事人心中的疙瘩,人心換人心,所以才能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特別是化解梁萬全、梁守德之間的對立沖突的情節,范黨育不偏不倚,秉公辦事而又能夠為雙方設身處地去想問題,這種調解方式自然會很有效,并因此化解了很多即將激化的矛盾。
范黨育辦案,向來都是與說服對象將心比心,從和諧與大愛的觀念出發。這種大愛不只停留在理論的層面上,而是他從警20多年的一種深刻體驗。《營》劇就是從這一角度出發,選取的每個事件都是源于生活,并在意義上巧妙加以提升,從而使這部戲既有生活的質感,又上升到了一種藝術審美的高度。
劇中有一個細節很值得回味。范黨育喜歡喝酒,這既是他作為一個男人的真實需求,也成了他拉近與百姓距離的方法。因為參加大柱子、二柱子的婚禮喝了酒,回到派出所后,他被前來調研的縣局領導誤會;因為在招待從廣東來的同行時,一張桌擺兩樣酒,他又被同行誤會。這些其實都從一個側面體現了他親民愛民和勤儉節約的品格,也由此表現了他作為普通人不算完美的一面。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這種細節的展現,卻使范黨育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實與豐滿起來。
其三,以志勵人。“警察。警在前,察在后。如果做好了預防和警示,那么就會減少很多要查的案件。”范黨育把解決矛盾、預防犯罪作為警察的首要職責和治理社會環境的首要工作。他不是把人一抓一關就算了事了,而是既能守住法律的底線,又能兼顧給嫌疑人改過自新的機會,把法理和人情結合在一起。
《營》劇帶給我們的是新時期的警務理念和價值追求,也契合了廣大群眾對公安機關的普遍期待。人民警察就要學會用群眾的眼光審視工作,用百姓的視角考量隊伍,以敬畏之心向群眾討教,以謙恭態度向群眾問計,使各項公安工作合民情、得民心、順民意。只有這樣,才能做到以人為本。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