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最后的漢家陵闕
蘆山樊敏闕和神獸
“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唐人李白這首《憶秦娥》,殘破的漢家陵闕與蕭瑟的西風殘陽,成為中國古典詩詞一幅絕美的意象。誰能想到,中國現存的29座石闕,有20處在四川。2009年初春,我和攝影師驅車至四川渠縣,尋訪最后的漢家陵闕——最古老的地上建筑、顯赫一時的闕主與徘徊不去的漢代風景。
渠縣馮煥闕
法國人把漢闕帶給了世界
1914年(民國三年)2月1日,一支法國探險隊從京師啟程,開始為期8個月的中國西部考察,探險隊成員法占、拉狄格、色伽蘭是來華的傳教士,對考古學與漢學無比精通。一個月后,探險隊抵達西安,拉狄格南下南江縣與巴縣考察,法占與色伽蘭則沿著官道進入四川,沿途考察了閬中、蓬安、渠縣,數月后經云南麗江返回法國。
自晚清以來,不計其數的外國探險者穿梭在中國大地上,試圖尋找到這個帝國鮮為人知的古跡、文物、物種與風俗,這一次誤打誤撞的考察,則最終把石闕帶給了世界。在《中國西部考古記》一書中,色伽蘭這樣描述他見到的馮煥闕:“此碑為極優美之建物,裝飾極簡。其各部之設置:下為方座,座上為碑身,整石刻成,上端削銳,其上為碑蓋,又上為介石,又上為椽,椽上為頂。”
色伽蘭發現,馮煥闕的“扶壁”已不存,而據他所言,他在河南見到的石闕是有“扶壁”的,扶壁是用來鞏固主體建筑的輔助措施,石闕的“扶壁”其實叫“耳闕”,形制與闕相似,只不過規模稍小。更令他心痛的是漢闕的生存狀態:“諸闕多環以稻田是已,闕座浸入水中,不久將為水湮沒。渠縣有一無名闕,業已傾斜,崩塌之期諒不久矣。即不崩塌,亦必因其障礙農作,占據有限耕地,為人改作磨石,中國古跡因此而毀者甚多。”
1923年,色伽蘭首次將石闕照片向世界公布,歐洲人大為驚奇,沒想到中國竟然保存著2000年前的漢代建筑,并由此引發了一場探險熱;整整7年之后,《中國西部考古記》一書才由商務印書館在中國出版。1939年,中國營造學社責任研究員、中國古物保管委員會專門委員梁思成和陳明達專程到渠縣考察漢闕。
渠縣趙家村西無名闕雕刻
“闕”,《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古代皇宮大門前兩邊供瞭望的樓”或“神廟、陵墓前豎立的石雕”。《詩經·鄭風·子衿》說:“佻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左思在《蜀都賦》中描繪成都“華闕雙邈,重門洞開”。這些詩詞中的“闕”,便是城闕或者宮闕。甘肅張掖郭家沙灘一號漢墓曾出土過一件陶塑樓院模型,四周是城墻,前面雙闕與城墻相連,應是漢代城闕、宮闕的真實寫照。
“西風殘照,漢家陵闕。”李白是在灞橋看到殘破的漢家陵闕,寫下了這首《憶秦娥》。漢代的宮闕、城闕如今早已不見痕跡,后人看到的石闕,大多是陵闕,立在帝王將相、文武百官陵墓墓道兩旁,是墓主身份與地位的象征。兩漢時期,石闕曾經遍布大小郡縣,而如今中國僅有29處石闕,大多已在漫漫歲月中崩塌損毀。
中國現存29處石闕。河南四處、山東四處、北京一處,其中始建于公元118年的河南登封大寶闕是迄今最古老的石闕;另外的20處皆在四川。誰也沒有想到,在被中原人視為“蠻夷之地”的西南邊陲,竟然保留著中國絕大部分石闕。石闕廣泛分布在綿陽、雅安、梓潼、蘆山、重慶、德陽、夾江、忠縣、渠縣等地,色伽蘭分為東部渠縣區、中部梓潼與綿州區、西部夾江與雅州區三大區域,又以渠縣最為集中,在這里,你能看到中國四分之一的石闕。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