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文聯文藝志愿者在行動
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
——成都市文聯文藝志愿者在行動
城市是開展文藝志愿服務的重要平臺
□ 廖 懇
中國文聯文藝志愿服務中心副主任
在當前社會管理創新的大背景下,中國文聯文藝志愿服務中心的成立可以說恰逢其時。文藝志愿服務以其較高的專業特點引領志愿服務的發展趨勢。
具體到城市文聯如何開展文藝志愿服務工作上,我認為,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是當前我們開展文藝志愿服務的重要平臺和文藝志愿者的主要來源。在中國文聯文藝志愿服務中心已經開展的項目中,如文藝培訓、文藝支教,其開展活動的場所大部分在欠發達地區,但從長遠看,在城鄉一體化的歷史進程中,更多的文藝志愿服務應該發生在城市,城市的社區、公共設施,如博物館等類似的地方肯定會成為開展志愿服務的最重要的平臺。同時它也是我們文藝志愿者最重要的來源。
從志愿者的招募管理來說,一定要廣泛動員不同門類、年齡、不同行業的文藝志愿者,并非只有專職文藝工作者才能加入志愿者團隊,文藝愛好者、很多有藝術特長的人都可以加入進來。我們要考慮兩方面因素,既要服務社會也要服務我們自己的文藝工作者。在文聯常態化的文化惠民活動中,志愿者要為人民群眾奉獻精神食糧。而文藝志愿服務組織在為文藝工作者提供當志愿者平臺的同時,也要讓他們能在志愿服務中受益,讓他們的工作、生活,尤其是藝術上有一定的成長和提高。在項目的周期上,可通過擴大志愿服務的范圍,達到長短兼顧。比如可以把服務范圍擴大至社區、村鎮、學校、企業等各個群體,服務人群也可多樣化、多層次,這樣既可以做長期項目,也可以做短期項目。尤其生活在城市的居民,更加方便參與,可以結合實際需求采取就近原則開展志愿服務。在政策支持方面要爭取成立專門的工作機構,同時爭取社會各方面的合作。文藝有個特點,好多藝術家有強大的社會資源支持,那么把這些社會資源用好了,支持公益活動是非常有價值的,比如書畫作品的拍賣也可以作為志愿服務籌集資金的一種方式。
文藝志愿者服務是文聯重要的創新的工作手段,希望大家能齊心協力共同推進文藝志愿事業,我們也希望成都能夠創造出更多更新的經驗,供大家交流。
(本報記者根據廖懇在成都市文聯文藝志愿服務團成立大會暨成都文藝志愿者服務工作培訓會上的講座錄音整理)
在成都市第七屆“美麗心情”優秀舞蹈展演惠民演出現場,觀看演出的觀眾歡喜不已 劉 勇 攝
終于找到了
自己的精神家園
□ 陳 岳
成都市文聯文藝志愿服務團團長
成都電視臺少兒頻道總監、著名主持人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老祖宗在兩千年前就已經告訴了我們做人的道理。生活中,我們也常說:“予人玫瑰手留余香”,這其實就是志愿者秉持的信條。
對于“志愿者”這三個字的理解,我相信很多人都能說出它的含義,然而在我們周遭,卻常常出現心有余而力無處發的尷尬情形。社會在進步,相當多的朋友渴望將一己之力服務社會,造福社區,可是,由于條件所限,我們常常沒能出現在地震的災區,我們無法用自己的肩膀扛起災區重建的房梁。所以我常想,我們可以用什么樣的方式,為我的鄉親,為我的同胞奉獻綿薄之力?
身為一個媒體人,作為一個文藝工作者,我深知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類的精神家園。這些年來,我一直志愿做一名國學推廣人,我期盼當下的青少年能靜下心來吸取古人以大智慧歸納概括的做人道理。每天清晨,我會和我的同事們一起誦讀《弟子規》。《弟子規》有云:“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今日細想,這不就是志愿者的精神基礎嗎?
現在,我們終于找到了自己的家園——成都市文聯文藝志愿服務團。“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細壤,方能就其高”,你,我,他(她),帶著一份大愛走到一起來,我深信,在這個大家庭里,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以弘揚先進文化、提高民族素質為己任,自覺踐行“愛國、為民、崇德、尚藝”的文藝界核心價值觀,我們將自愿深入群眾,深入基層,勇于擔當,樂于奉獻,在造福他人的同時,努力提升自身的修為,爭取成為一名優秀的文藝志愿者。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成都市文聯文藝志愿服務團的成立正當其時,愿成都文藝志愿服務的春雨滋潤巴蜀人的心田!
我驕傲,我是一名文藝志愿者。
賈赟昕今年8歲,在成都書畫家于都江堰市胥家鎮大林社區開辦的少兒書畫培訓班中,
她是最有靈氣的一個孩子,她說:“要用老師送她的毛筆描繪美好新家園。” 劉 勇 攝
只要我們心中有愛
——成都文藝志愿者的奉獻、分享與快樂
□ 本報記者 丁 薇
在“為農民照相——攝影作品進萬家”活動中,成都攝影志愿者在邛崍夾關鎮為村民照相,這是他們生平第一次照相 楊成農 攝
今年5月23日,中國文聯成立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個中國文藝志愿者協會,此時,全國的文藝家、文藝工作者、文藝愛好者一呼百應地,時刻準備著要為祖國的文藝事業貢獻一分力。成都成為全國副省級城市中最先行動的城市,在7月31日率先成立成都市文聯所屬的文藝志愿服務團。記者在深入成都采訪的幾日里,收獲了許多感動,感同身受了成都文藝志愿者心中那團熱烈的、20多年從未熄滅的火焰。有句話“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如今成都文藝志愿服務團是要把這些散落在四處的星火都聚在一處,在他們足跡可以到達的地方,散發熱量,照亮他人,溫暖彼此。
在記者剛到成都的當晚就見到了成都市文聯的巡視員王琦,她拉著記者的手說:“我們文聯的這套班子雖然剛剛組建沒多久,但是我們信心十足,要在成都干一番事業。”王琦從小生長在北京,是地道的北京人,夢里都想回家鄉,這次留下來就是為了那些和她一樣想為成都文藝出力的師友。之前知道葉浪這個人名是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時。在中央電視臺播出的賑災晚會上,姜昆等三十余位藝術家朗誦的詩詞《我有一個強大的祖國》就是出自葉浪之手。今年4月18日,他從成都市委宣傳部調任市文聯擔任黨組書記,5月28日被推舉為成都市文聯常務副主席。與他搭檔的成都市文聯主席朱樹喜曾擔任過16年的成都市文化局局長。有人說,他們倆定將成為成都市文聯最強有力的支撐,令成都文藝重新崛起。于是,成都市文聯藝術家和工作人員現如今身上那股子使不完的力氣和精氣神似乎找到了解答。他們加班、行色匆忙、亢奮、激動,其狀態一改四年前記者對成都市文聯的印象。
葉浪認為他在這個時候調入文聯是一件幸事,文藝志愿服務就是擺在他面前的機會。自中國文聯成立了文藝志愿服務相關機構以來,葉浪很認真地研究和學習了中國文聯黨組書記、副主席趙實的講話,并與十八大報告相結合,重點部分還做了摘要。他認為,文藝志愿服務能夠成為推動基層文聯建設的新的有力引擎,它的提出也恰逢其時。他很興奮,組織成都市文聯進行了為期兩個月,橫向、縱向的調研,向中國文聯,各省、副省級城市文聯學習經驗,也向成都市其他人民團體學習經驗。在認識到成都市文聯現狀和低迷形勢之后,葉浪撰寫了長篇分析報告,分析了原因,明確了任務,并把成都市文聯當前一個時期的重要建設項目放在了文藝志愿服務上。從他為文藝志愿服務團提出的口號中,可以對他們從事文藝志愿服務的心境了解一二:奉獻、分享、快樂,這幾個字就印在成都市文聯文藝志愿服務團團長陳岳肩扛的那桿紅色大旗上。
“是文藝志愿服務把大伙兒凝聚在一起”
在與藝術家的交談中,記者聽到最多的話就是,“我們做志愿服務已經20多年了,只不過就是沒有組織而已,現在好了,這個文藝志愿服務團把大伙兒都凝聚在一起,我們再也不是單獨作戰啦!”自然,記者問的最多的問題也是為什么會這么多年自覺自愿的搞文藝志愿服務。答案有很多,但終歸有一點是逃不開的,那就是因為心中有愛。
劉蕓是中國戲劇梅花獎“二度梅”的獲得者,曾任成都市川劇院院長、市劇協主席。作為志愿服務團戲劇分團團長,最讓她感到難過的是,戲劇觀眾的斷檔和流失,“很多年輕觀眾不愿意走進劇院,也對戲劇尤其是戲曲不感興趣”,所以對于劉蕓來說,志愿服務的意義在于傳承。在她還在任成都市川劇院院長時就在川劇藝術中心悅來茶園搭了個戲臺,召集了一批戲曲演員每周六下午兩點在那演出,只收觀眾幾塊的茶錢,帶著小孩來的就不收錢。劉蕓說這個活動從未打過廣告,也不售票,場場爆滿,這讓她很欣慰。為了發展戲曲事業,她帶頭無報酬為中小學幼兒園送演出、為大學生送講座等等。在她的帶動下,身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加入到她的隊伍當中來。20多年來,劉蕓在每年的重陽節都去敬老院為喜歡戲曲的老人家們演出,直到現在。
劉蕓還與當地電視臺聯合策劃了梨園秀主題演出,每年一屆,今年已經是第六屆了。晚會囊括了川劇、越劇、話劇、皮影木偶、京劇、黃梅戲等多個劇種,“參與演出的既有幼兒園的小朋友,也有老年人,當然也請名家,這種綜藝演出會逐漸地培養出一大批愛看戲的觀眾群”。晚會的形式也很多樣,策劃過選拔賽、也邀請過老年教授合唱團,殘疾人團體也登上過梨園秀的舞臺。最讓劉蕓感動的是大家對這個晚會的支持。南方的冬天總是又濕又冷的,“第五屆的梨園秀恰好在1月份準備,成都石室雙楠實驗學校小學部9歲的干語嫣與她的伙伴們為了把節目表演給我看,早早化好妝、穿著小辣椒樣式的服裝,光著小胳膊,一次一次地表演給我們看,我生怕孩子們著涼了,心疼他們,也被他們感動”。
作為傳統藝術的書法也同戲曲一樣有著一種令人神往的韻味,成都市書協主席舒炯樂在其中。他說:“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我們應該將它發揚光大。”每到春節為周邊的村鎮寫春聯已經是成都市書協的傳統,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時候就開始,“對于書法家而言,這是一種切磋交流。看到群眾那么喜歡,對于我們來說也是種釋放,同時分享我們寫書法的快樂。”舒炯說,“有的村民拿了春聯也舍不得往墻上貼,收藏起來,看著他們這么珍視我們國家的傳統文化,我確實很受感動,哪怕手寫得僵硬也心甘情愿。”成都市書協還用抽簽的方式,將一千幅裝裱好的書法作品真正送到了一千個家庭的手中,舒炯說:“有很多群眾對書法喜愛,讓我看到了傳承傳統文化的希望。同時政府還應當進一步加大對少年兒童書法教育的力度。”
“因為他們需要,所以我就來了”
成都市書協副主席趙安如告訴記者,去年夏天成都市文聯發動50位書畫家深入到都江堰市胥家鎮大林社區開展少兒書畫培訓,教他們“做堂堂正正中國人,寫漂漂亮亮中國字”,用畫面描繪美好新家園。為此,大林社區成立了書法、國畫兩個班,每個班50人上下,“老師們輪流去上課,一周上兩次,孩子們很喜歡,每次上課都早早就等在教室門口,看著他們期盼的眼神,我心里真是五味雜陳,我們應該早點去,應該常常去。不過孩子們開心,我也跟著高興。有幾個孩子學得很快,是好苗子。”書法家王德育對記者談他去上課的感受。他還建議,成都市文聯能組織編印適合短期培訓的教材,這樣老師輪流講課的時候也方便溝通,以便課程能順利銜接。
和這些書畫家一樣,喜歡走到大山深處的還有上千人的攝影家隊伍,他們扛著攝影器材、打印機還有相框,跋山涉水,真真正正地走進農民家中,為一萬三千位農民拍照,浩浩蕩蕩的攝影大軍深入基層100多次,可以說是一大壯舉。他們曾經用了一天的時間為一戶住在山上農家拍照,“還記得那日大雨,等攝影家們把器材和打印機都運上山的時候,看見住在里面的就剩下留守的老人和媳婦,很感慨,我們為他們照了很多張,不滿意的就重新來,直到滿意為止”,有的老人家80多歲了,這次拍照居然是生平第一次。成都市攝協主席龍緒明說,他們每走過一個家庭都要為農民朋友登記住址聯系電話甚至是身份證號,到活動結束的時候,登記冊裝了滿滿的5大箱,他們很有成就感,“我們是真正的把攝影送萬家了”。成都市攝協從1985年7月1日創辦《攝影報》那天就開始做公益了,這張報紙的中縫常年打著公益行為的廣告——免費贈閱《攝影報》,長年累月搞全民攝影活動,評選愛心攝影人,為他們頒獎。愛心攝影人中最小的才8歲,剛上小學沒多久。今年雅安蘆山地震,成都攝影家也在第一時間奔赴現場。龍緒明說,“2010年搜狐網做的一次網上調查讓我很震驚,說88.23%的網友認為現在所謂的‘藝術家’對社會沒有貢獻,這說明我們做的還不夠……”
成都市曲協主席張徐曾記得在他還年輕的時候深入中越戰爭前線為戰士演出,“那真是一種極致的享受。場面好大,有幾萬人,漫山遍野,山頭上,到處都是人,望不到頭,我們拿著擴音器表演的時候,除了我的話語聲,真是沒有一絲雜音,好像在對著一個空曠的山谷演出,那個時候誰掉根針,肯定都能聽見了。那時候打仗,文藝作品對于前線的戰士鼓舞作用,還是很厲害的。”張徐回憶說。5·12地震的時候,張徐帶隊去給災區的小朋友演節目,小朋友笑了,站在一旁的老師卻哭了。老師說,這么多天了,她第一次看著孩子們真心的笑,這么開懷。張徐意識到自己對孩子們的重要,他帶著隊伍一場接一場的演,在災區,孩子們的笑聲帶給人們些許寬慰,哭聲也顯得不那么的凄涼。成都文藝志愿服務團成立后,張徐當選曲藝分團團長,對他而言志愿服務沒有上升到什么理論高度,他說演出的原因很簡單,就是“他們需要,我就來了”。
自成都市文聯文藝志愿服務團成立后,截至記者發稿時,報名申請志愿者已有269人,志愿服務機構有12家。“8月1日開始就有市民不斷撥打熱線,詢問有關文藝志愿者的事情。”成都市文聯具體負責成都文藝志愿者和志愿者服務機構的事業發展處副處長劉勇告訴記者,市民們的反響超過他們的想象。在申請志愿者的熱線電話中,一個來自成都市司法局直屬機構——成都公證處的電話最引人注目。“我們愿意提供專業的法律咨詢意見,為志愿服務、捐贈義賣等活動提供免費公證,為演出排練、書畫展覽提供場地……”成都公證處書記向海平致電表示愿意以“成都公證處”名義申報志愿服務機構。此外一位76歲成都女作家成為截至目前報名參加志愿者中年齡最大的。這位名叫李林櫻的報告文學作家,早已身體力行從事文藝志愿活動很多年。2011年,她創作20余萬字的紀實作品《都江堰向您報告》,產生了極大的社會反響。汶川大地震發生后,李林櫻在身患重病的情況下,仍堅持數十次赴實地采訪,記錄了都江堰市抗震救災、災后重建的各個方面情況,僅采訪筆記就達40余萬字。李林櫻說:“其實我就是想用實際行動告訴年輕人,這個社會有很多美好的東西值得追求,別把錢看得太重,別把‘快餐文學’當成文學藝術的全部。”光亞分團在成都市文聯文藝志愿服務團成立儀式上顯得與眾不同,這是第一個由社會力量參與組織的志愿者服務分團。光亞學校校長卿光亞作為團長接過志愿者服務大旗后說,開學后光亞分團的第一個活動就是赴美國鳳凰城參加學生藝術節,把成都文藝傳播到海外!看到成都這么多有識之士紛紛加入文藝志愿服務的隊伍,記者也對成都文藝的未來發展充滿了期待。
(編輯:單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