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阿房宮與 文化產業狂飆
早些時候,陜西就傳出將花費380億重建阿房宮的消息。聽到這一消息,很多人都認為當地政府是不是腦殼被門夾壞了。網友形象地把此舉稱作“錢燒阿房宮”。
近日陜西西咸新區灃東新城管委會終于站出來證明自己沒有犯傻了。據悉,所謂重建、再造云云,純屬誤讀。目前西安沒有任何重建阿房宮的計劃,也沒有一家企業投資類似的項目。當地給出的說法是,將在阿房宮遺址公園建設控制地帶外側,投資建設一個“首創阿房宮人文旅游產業基地”。所謂380億元投資,只是一個計劃中的概念,而且是準備用5年時間吸引社會投資的想象規模。
當地這番澄清,應當屬實。不想就知道,如果有人花380億元去建一個從沒建成過的阿房宮,哪怕花的是自己的錢,也將成為笑柄。這種笑料其實在當地已經出現過。曾有民營企業投資上億元在當地建了一個“錦繡阿房宮”,結果由于入不敷出,加上礙了新規劃的事,目前已被拆除。何況,阿房宮已被列入國家遺址保護規劃,核心保護區是動不得的,在建設控制區內“動土”,也須經過國家文物局審批。所以可斷定,重建之說很難成立。
不過,即將在建設控制地帶外側興建的人文旅游產業基地,也不是什么好點子。不說這就是一個大號的“錦繡阿房宮”,其項目運作理念也和陜西其他地方頗受人詬病的“曲江模式”不無相似。這就是,打著文化遺產保護的旗號,干著房地產開發的活兒。已有考古論證,阿房宮并未建成過,充其量只建了一個巨大的夯土臺子,但這并不妨礙地方政府利用文化遺址搞政績工程的沖動。眼下,類似這種文化政績工程,在全國各地隨處可見,儼然形成一場文化產業狂飆運動。
早些年,有的地方為了搞地產開發,把城市中的老建筑、文化古跡拆得七零八落,人為割裂了人文傳承。再早之前,“破四舊”時期各地文物曾遭受大規模、永久性的毀壞。而如今,地方政府熱衷于搞文化保護工程,卻也不是開始重視保護文化遺產。事實真相是,一些地方借著國家提倡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戰略,對文化遺產再次進行盤剝。一些地方排隊搞申遺工程為的就是這個,還有些地方爭搶歷史人物遺址、故居(甚至還有爭搶傳說人物遺址的),也是為了這個。
沒文化真可怕,以保護文化的名義糟蹋文化更可怕。前者是真的不懂文化之美,后者卻是有預謀地、精心榨取文化遺產的剩余價值。當地確實沒有傻到重建什么阿房宮,卻萬分精明地擠進了這一列文化產業狂飆的列車,參與了新一輪炒作文化地產概念的狂歡。眼下,380億元投資還是一塊畫餅,管委會所屬國資公司與另一家公司共同組成20億元產業基地引導基金卻是真金白銀,而這意味著,納稅人的錢將被捆綁進該項目的投資風險之中。這且不說,當地居民還將因此面臨被拆遷的命運。
這不由讓人捏一把汗:等這一輪文化產業狂飆運動的虛假高潮退去,將會剩下什么?可以肯定,到那時候受益的恐怕只有少數人,為投資失敗埋單的卻將是廣大民眾。而在這一進一退之間,文化遺產依舊如同以往,只是被人隨意褻瀆的玩物。
(編輯:單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