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聲關閉博客的文化思考
著名作家梁曉聲近日出席在哈爾濱舉行的出版界、圖書館界全民閱讀年會,發表主旨為“閱讀的好處”的講演時說道:“我曾對網絡產生的正能量寄予很大期望,但現在出現的一些污言穢語和我的想象很不同,我在我的博客上發表了告別聲明并關掉它。”
梁曉聲為什么突然要關掉自己的博客?梁曉聲說:“雖然我讀了很多書,不斷學習,但有些事還是想不明白。我博客上純正的散文怎么會招來謾罵,我也沒有招惹他們,這樣的博客不開了。”對這種謾罵,梁曉聲說他自己本可以寫尖銳的文章予以回應,但讀書可以使人斯文,讀書人更要為社會做示范,不用污言穢語也可以表達觀點、講道理。
友人曾分享給梁曉聲一個國外關于種族歧視的討論,他發現這些網上的交鋒多是理性表達,大致形式為:尊敬的某某先生,看到你的帖子我有不同的意見,并列出一二三進行辯論。梁曉聲說:“我們五四時期論戰那么多,幾乎都是這樣的行文,這樣也能把事情講清楚,也能擺出道理,為什么一定要用污言穢語來表達呢?”
還有的原因是,“我看過的十有八九上網的人神情緊張,而且更多的時候在看八卦。”因此,他主張人們要用更多時間閱讀,讀書使人沉靜,使人聯想和更深層的思考,讀書人的多少是社會文明的標志,社會有時需要沉靜,個人有時也需要沉靜……
所以,這次梁曉聲關閉博客,至少給予了我們這樣幾點警示和思考。梁曉聲用自己的理性行為,向充滿污言穢語、“戾氣”的網絡文化環境說“不”,表達自己的厭惡和斥責;他的理想的網絡文化環境,盡管充滿辯論和批評,但卻是理性的、文明的、健康的;“上網的人”時間和精力不要浪費在“看八卦”上,而用污言穢語謾罵更被人不齒;進行道德內省和思考,面對蕪雜、浮躁、喧囂的網絡環境、博客環境,作為個體的博客自我主體,需要沉靜、理性和節制,為社會創造良好的文明的博客環境,“社會有時需要沉靜,個人有時也需要沉靜……”
我看過梁曉聲的一些博客,他關心孩子的成長,關心中國女性,關心中國軍人,進行中國社會各階層的分析,關心中國人焦慮的心態,關心兄長……這些內容和他寫作的文學作品一樣,無不體現了他作為一個作家的人文意識、平民本色、悲憫情懷和社會責任。而今,梁曉聲要關閉自己的博客,那么以后,他的這些社會觀照和評價,傳播他的自我意志和社會意識,為社會底層、為平民百姓發聲,是不是僅僅通過文學作品的寫作這種單一的途徑呢?而在當下這個技術的“快”時代,如果不能有效地利用博客這個傳播迅速、互動的技術媒介,關注社會、跟蹤時代、撻伐時弊,為平民的呼聲代言,為社會的正能量鼓與呼,這不僅有閉目塞聽之感,更不免令人遺憾。
不能否認,透過梁曉聲關閉博客這個事件,讓我們再一次看到了博客傳播中的非理性、非文明的一面。的確,這些年來,博客文化可說是伴隨著諸多問題和矛盾發展的,甚至在涉及到文化事件、文娛事件和道德事件中,博客曾一度成為污言穢語集中爆炸的“發泄地”。而今,我們卻仍然陷于這種沒有理智控制、沒有道德責任約束的博客表達的“泥淖”中。這是梁曉聲困惑的地方,也是他關掉博客的原因。梁曉聲關閉博客,這是回歸理性的冷靜思考,他在暴力話語面前的“獨善其身”和內省覺悟,做到了自我節制和道德約束,是自我的文化尊嚴和人格尊嚴精神的表達,但網絡上、博客中的那些非理性、盲目性和粗鄙性的聲音,是否就會因此能夠改變多少呢?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還是,通過梁曉聲關閉博客這個事件,我們應該懂得:網絡文化環境最后的仲裁者,是社會的是非情感和正義感。我們要為自己的網絡秩序創設一種理想的環境,這種網絡秩序不應夸大人性中的某些方面而因此犧牲另一些方面的發展,它應該是有利于發展我們所有的高尚的傾向,而不是侵損了人性中精神和美學的方面。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