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科幻文學作家:中國科幻缺乏雙向交流
加拿大最有影響的科幻文學作家羅伯特·索耶。
由于中方嘉賓缺乏科幻文學背景,國內又找不出更多有足夠分量的科幻作家,8月17日晚在上海書展舉行的文學對話“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和北美科幻”,最后演變成了加拿大和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兩位科幻小說作家——羅伯特·索耶和劉慈欣的“隔空”對話。
科幻小說為何流失讀者
索耶是世界著名科幻小說家,曾囊括世界科幻三大重量獎項:星云獎、雨果獎和約翰·坎貝爾紀念獎,被稱為加拿大科幻文學教父。索耶此次來華,主要是為了推廣兩本剛在中國上市的小說《人性分解》和《觸發》。
索耶表示,這兩本書代表了他的探索方向:努力將科幻小說與其他類型小說結合起來。他介紹說,在美國和加拿大,科幻小說的主要讀者群是十幾歲的男生;而 當他們逐漸長大就不再讀科幻小說了。造成這一現象的重要原因,在于科幻小說主題的重復。“以星際旅行為例,幾十年過去了,《太空漫游》系列仍然是這一題材 里最棒的。”索耶說,“這就造成一個現象:當讀者第一次讀某一類型的科幻小說時,會被其中的想象力所吸引。但當他不斷讀下去,發現后來讀的橋段都大同小 異。”
索耶說,自己寫了22本長篇科幻,幾乎囊括了當下所有的科幻題材,此次出版的兩本新書將科幻與家庭倫理和特工冒險相結合。
中國科幻缺乏雙向交流
索耶斷言:“科幻小說和其他所有類型小說都能融合,唯獨永遠不可能與奇幻小說搞在一起。”這一想法,或許與被《哈利·波特》“搶走”一座星云獎杯有關。
2003年,索耶代表作《計算中的上帝》獲星云獎提名,呼聲很高,贏家卻是 《哈利·波特與火焰杯》。10年之后,索耶提起此事仍憤憤不平:“《哈利·波特》根本不是科幻小說。”
索耶表示,制約中國科幻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是缺乏雙向交流。據他所知,外國的科幻小說在中國很有市場,但很少有中國的科幻作品被譯介到西方。盡管如 此,索耶還是看好中國科幻的前景。“中國讀者數量全球第一,科技發展也非常快,相信很快就會涌現出更多像劉慈欣一樣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幻作家。”索耶說。
(編輯:曉婧)
· | 走向世界的中國科幻文學 |
· | “中國夢”必先有科幻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