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劇不要去演大人的情感”——導演王向明談《心愿》
“原來主旋律劇可以這么做。”在日前中國兒藝2013年新創現實題材大型兒童劇《心愿》召開的首次媒體見面會上,中國兒藝院長閃增宏的一句話,調足了大家的胃口。中國兒藝每年出一部的現實主義題材作品,今年這部《心愿》究竟是如何做的呢?
作為2013年國家藝術院團演出季的展演劇目之一,將于9月19日至21日中秋節期間在中國兒童劇場溫暖上演的《心愿》取材真實人物故事,講述了一個身患絕癥的蒙古族小姑娘托婭渴望當上升旗手,夢想著有一天能到天安門看升旗儀式,卻最終將自己的眼角膜捐獻給一位雙目失明的小妹妹琪琪格,最后,重見光明的其其格帶著托婭的心愿來到了北京天安門。
曾有人說,主旋律作品是“戴著鐐銬跳舞”,然而在鐐銬之下,被特邀執導該劇的空政電視藝術中心國家一級導演王向明跳出了怎么樣的舞步?
“在這部戲里,我不想渲染重病下的悲情,而是盡可能把悲情給壓制住,最大限度去開發一個孩子在生命垂危時,對實現心愿所有的樂觀精神,以及這種樂觀精神所具有的詩意。”王向明明確表示,“詩意”是這部悲情的戲劇的創作原則和人物處理原則。
一匹善良而矯健、會說話會跳舞,陪伴托婭成長的小馬駒;一個兇殘無情、粗暴狡猾、帶有魔幻主義色彩的“癌細胞”;一對芭比娃娃造型,跳著芭蕾舞步,漂亮可愛的“白球鞋”……劇中,擬人化的表現手法為許多非人的、抽象的角色賦予了人的個性,劇情表現更加豐滿、立體。王向明說,這便是劇中詩意追求的手段之一。
“我覺得詩意,一個最基本的做法就是盡最大可能捕獲舞臺中的浪漫情懷。廣闊的草原,奔騰的馬群,到處都有浪漫元素。”浪漫主義追求除了期待給觀眾詩意的審美體驗,王向明說還有一個重要作用是化解悲情。“導戲時我會提醒演員時刻警惕,不要掉進大悲情里,要讓人有一種淡淡的愁傷就夠了,淡淡的憂傷還有一種美學體驗——優美,林黛玉就是淡淡憂傷,就是優美。”
“最深的痛苦是無聲的吟泣,最美的幸福卻有甜蜜的淚水伴隨。”這是王向明的一種審美追求。
“換算節奏”,是王向明詩意表達悲情的一個重要導演技巧。即通過節奏來換算情感表達。“導演必須要把節奏和情緒換算精準,不是讓你哭你就哭了,讓你笑你就笑了,要給觀眾一個積累過程,才能把哭點或笑點引發出來,很多導演換算不清楚,如果情感累加部分長了,觀眾就‘麻’了,累加不夠,觀眾會覺得不過癮。導演首先要是個好觀眾,要站在觀眾角度上換算出感受,才會找到情感落差,這也是詩意。”
“一定不要去演大人的情感”,王向明一直堅持這一主張,他指出,援用成人戲的構戲和排演方式是兒童劇創作必須克服的一個弊病。同時他坦言自己排孩子的戲喜歡節奏明快,“兒童劇千萬不能拖沓,信息量要盡可能多,遞進要迅捷,千萬不要害怕孩子反應不過來,實際上搞不好孩子比我們反應得快。”
面對主旋律戲劇創作困境,王向明指出主旋律創作就是現實題材創作。“美國好萊塢影片幾乎都是主旋律。主旋律實際上就是面對大眾,面對人民,藝術家不搞自己的‘深沉’,不搞自己琢磨的‘歪門邪道’。一切為人民服務,為觀眾服務應該說就算主旋律。我們的導演真正受為觀眾服務的訓練并不充分。要想為觀眾服務,就別沉浸在自己那個太‘軸’的思路里,排戲千萬不要讓觀眾覺得尷尬,身上起雞皮疙瘩,這就行了。”
談到現實題材作品創作精要,王向明直言感受:“其實特別簡單,但是我們的創作人員把各個環節都弄復雜了,現在很多人做戲做事情,沒有樸素,沒有真摯,許多東西都是假的。每個人都不是傻子,每個人的感受都非常靈敏,假的就會讓人難受。”
(編輯:曉婧)